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1/23 20:06: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660字。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题刻的原始动力可能来自文本,但促使人们前往观赏的却不仅文本,还有作为遗迹的文字书写。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显然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尽管宋人已经注意到泰山经石峪所刻的《金刚经》并留下题名,但文人的到访与题刻,在旅游成为风气的明代嘉隆以后才明显增多。而由于金石学在清代的风行,这些摩崖题刻甚至超越地方风景的图绘与刊印,在胜迹的塑造中起到直接的作用。
  在更多的情形下,摩崖与环境可能并不是一种协作的关系,而是互相提示的关系。摩崖石刻的特点在于不可移动,因而是真正嵌入自然山水之中的文字,与名胜的关系更为密切。诚如白谦慎先生所说,摩崖与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联系,从而成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可见,要准确解释摩崖石刻的文字形式,我们确需将之置诸环境之中加以观察。
  嘉庆二年(1797)二月初,黄易访碑岱麓,他不仅关心摩崖,也关心“奇观”,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一会儿看自然风光,一会儿看石刻。在登山时,他记录了道路两侧山石树木,奇峭逼人,有愈上愈妙之感。嗣至玉皇顶,俯视周边山峦,盛称此乃“天下奇观”。至岱顶,观摩无字碑,议论其质地,并在其右拓得一行书“帝”字,不过他并不认为是宋人手笔,很可能是好事者所为。黄易这种交替观看与议论的模式说明,在观众眼中,山水与金石都是风景,只不过一为自然,一为人文。他们既不将金石视为山水间的异物,也不认为山水环境会影响金石的意义。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
  由于与文字的密切关系,对摩崖石刻点画的辨识与推求,使得观览活动常常转换为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独特的参与胜迹塑造的方式。而在晚近,金石志也开始扮演导览的角色,人们通过阅读也能获得类似于卧游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在近代的旅游开发中,石刻成为被积极开掘的资源与被打造的景点。
  毋庸置疑,金石学在清代的崛起塑造了一些新的名胜。但与文学、历史、宗教、民俗等相比,摩崖石刻及其衍生产品对胜迹的塑造,仍是一种附属性的“点缀”。虽是一种点缀,却又不可替代。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材料二:
  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和古代帝王封禅胜地,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是中国迄今所存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佛经,刻在泰山中溪支流约1200平方米的缓坡溪床石坪上,构思奇巧,气势宏大。《金刚经》石刻缘何而来?佛教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摩崖题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指认不同的胜迹,还在胜迹的塑造中发挥着直接作用。
  B.经石峪周边的各种题刻,既涉及《金刚经》的字体、年代,也反映了儒、佛二教的竞争,是真正的胜迹所在。
  C.《金刚经》摩崖石刻构思奇巧、气势宏大,其内容是对般若“空观”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
  D.古代佛教产生于印度,沿着陆海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俞樾行书《枫桥夜泊》诗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既可以体现“文”,又可以显现为“迹”,可以促使人们前往观赏。
  B.聂鈫在《泰山道里记》中所称:“山水从金石中见,金石自山水中来。”这说明山水与金石都是泰山胜迹的景观。
  C.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都属于佛教摩崖石刻,是记录佛教中国化漫长千年历程的“有生命的石头”。
  D.南北朝时期,山东多地出现的大量摩崖石刻佛经都与《金刚经》义理相同,说明佛教般若学在山东地区非常流行。
  3.下列选项的表述,不能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是(3分)
  A.湖南摩崖石刻沿潇湘等水路通道分布,石刻文物与沿江分布的丹霞地貌的水石环境融为一体。
  B.石门汉魏摩崖石刻被搬至汉中市博物馆后,因为离开隧道这一物质环境,便失去了指认性。
  C.华山摩崖文字书法劲挺,言语精粹,与山势奇险、陡峭巍峨、阳刚挺拔的华山相映生辉。
  D.袁滋摩崖石刻地势险要,左下为绝壁,隔朱提江与右面的危岩相对峙,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
  4.请结合文本内容,给“摩崖石刻”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50个字。(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摩崖石刻的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一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