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同步练习36
- 资源简介:
约12360字。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
《故都的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颇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①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引用
C.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比拟、借代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抓住典型景物,刻画了故都北平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也对比分析了南国之秋“慢、润、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特点。文末又总结道:(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请根据文意,仿照这个句子,使用相同的修辞,选取三组对象阐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句子字数可以不一致)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 , 。
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清华大学回复某位高考考生的“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成为流行语,这话打动人,是因为它诠释了一个道理——只要能够吃苦,你就能够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因此我们要学会吃苦,只要敢于吃苦,就能够在社会分化中得到命运的回报,只要在社会中得到命运的回报,我们就一定能够考上清华大学。
①能够吃苦未必就能够在阶层流动中重构自己的坐标。
②
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念北平
林海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