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阳光调研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08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阳光调研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是国的微型形态,国是家的扩大形态。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由家走向国,一方面须士人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由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家国的距离要经过一个“游”的过程。先秦的士基本上是游士,为自己的政治前途四处奔走,游说诸侯。唐代的求仕者明确地自名为“宦游人”。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这里暗伏着产生多种悲剧意识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进不得,欲退又不甘,只能留滞他乡,满怀羁旅之愁。儒家理想培养的对家的浑厚情感始终在游子的心里波荡,儒家理想对士人的终极要求又使游子的心魂欲归难归。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宦游。就整个文化而言,还有其他各种事游:商贾、行役、战争、公事、私事等。游子之心都深受儒家伦理情感的影响。“游”使中国文化产生了独有特色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儒家理想是建立在农业社会血缘宗法制上的以伦理为中心的人生理想,它要实现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庭伦理秩序和政治伦理秩序。这个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的内在要求。它明显地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爱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追求安定、和平、持久的中国文化来说,则必须用礼规范住爱情的破坏性冲动。由修身马上进入齐家,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但如果被压抑的意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的话,它会不断地以变形的方式冲冒出来,形成独特的爱情悲剧意识:追求者与礼冲突的悲,被追求者在恋人与礼之间的选择之悲。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特质: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至中唐前后,姑且称作生命悲剧意识,以李白等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中唐以后至明中叶以前,姑且称作价值悲剧意识,以苏轼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明中叶以后至清代,姑且称作冲突悲剧意识,以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为代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处于家国之间,它包含着两种可能性:进入政治层和进不去,产生悲剧意识的原因在于进不去政治层。
B.国与家之间的游主要指儒家理想之游一宦游,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伤别”“乡愁”“闺怨”“相思”等系列悲剧意识模式。
C.儒家的自我实现的理想是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发展愿望与一定的历史条件结合的产物,并不符合人的内在要求。
D.修身的正、诚、修,就是要征服和压抑各种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爱情就是不符合文化之礼的意识,所以会被压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分为生命悲剧意识、价值悲剧意识、冲突悲剧意识三类,其中价值悲剧意识最能体现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点。
B.苏轼清醒地认识到了文人的价值及其悲剧性地位,“诗是穷人物”体现了他的这--认识。
C.“贤者必贵,仁者必寿”是“人之所欲”的应然的状态,但却是偶然才会出现的状态。
D.“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是苏轼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对诗人的最高的认识和把握。
3.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诗向不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特色悲剧的一项是(3分)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D.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4.阅读材料二,阐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5.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灵与肉
张贤亮
许灵均没有想到还会见着父亲。
这是一间陈设考究的客厅,在这家高级饭店的七楼。窗外,只有一片空漠的蓝天,抹着疏疏落落的几丝白云。而在那儿,在那黄土高原的农场,窗口外就是绿色的和黄色的田野,开阔而充实。他到了这里,就像忽然升到云端一样,有一种晃晃悠悠的感觉。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父亲穿着一套花呢西装,翘着腿坐在沙发上。“我一到大陆,就学会了一句政治术语,叫‘向前看’。你还是快些准备出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