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7/5 15:21: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3060字。

  试卷类型:A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上远逊于石材,使中西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迥异。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文献上,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令很多学者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梁思成曾给出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其实,我们并不缺石材,在中国广表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同时,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易取得。“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的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我们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
  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比石材更容易加工,用木造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古代那些试图采用石头造屋的人物,也往往遭到强烈的批评。《礼记》记载:“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而在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应当与神一样永恒,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算问题。人是建筑服务的主体,每一代人对建筑物都有不同的需要,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会修缮,倒塌了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去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更为重要!但在台基、柱础等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中大量使用石材,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在所有与建筑和居住有关的方块汉字中,“木”字的作用非同小可。“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对这个民族来说,房屋可以是任何的形式,小到可以坐在上面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西建筑的选材有所不同,以木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古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差别巨大。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中国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材料二第四段引用《老子》的话,意在说明具有“以柔克刚”特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相比,更具可塑性,优势也十分明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对于中国人热衷在建造中使用木材一事,历来众说纷纭,但这些说法都可以从民族文化精神的角度去审视。
  D.“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材料中,而“木”成了建筑的主材,主要是因为“木”来自于自然,温和而亲切,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点的一项是(3分)
  A.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馀花攒镂槛,残柳散雕栊。
  B.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犟斯飞。
  4.材料一开头说“法国作家雨果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但这只适用欧洲,对中国并不贴切”,请简要说明,材料一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4分)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结构方法的木结构,为我们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请结合两则材料,归纳一下创造的“无比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丰收(节选)
  叶紫
  为着几次坚决的反对办“打租饭”,大儿子立秋又赌气地跑出了家门。云普叔除了愜气之外,仍旧是恭恭敬敬地安排着。无论如何,他可以相信在这一次“打租”的筵席上,多少总可以博得爷们一点同情。他老了,年老的人,在爷们的眼睛里,至少总还可以讨得一些便宜吧!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