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4题, 约1860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比德”是儒家学说的表现,是将儒家思想核心中的“仁政”“礼教”的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论语•雍也》中写道:“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为什么乐水,仁者为什么乐山呢?孔子没有明说。宋代学者朱熹解释道:“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山,故乐山。”孔子对山水的欣赏,是从道德角度的一种欣赏。与其说他是醉心于自然山水本身,不如说他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自然景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使欣赏者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人对自然的一种一脉相承的审美习惯。
“比德”说的缺点是不能引导人们专注于自然景物本身的欣赏,而是用它们来比附人的德行。然而,“比德”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它们的功利相脱离,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很自然地把山水审美与音乐艺术相联系。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把巍巍泰山和汤汤流水所唤起的情操,诉诸琴弦,钟子期心领神会,感受到高山流水的韵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失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比德”说无论对自然美的欣赏还是对艺术创作,都发生了重大影响。中国传统上以松柏喻坚贞,以兰竹喻清高。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江离、辟芷、申椒、菌桂、蕙,都是有名的芳草香木。萧是蒿草,艾是小草,比喻小人和草包。《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抒情长诗,它开古典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李泽厚《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史中,形成了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的屈骚传统。
不过,屈原创作中的“比德”特点说明他也接受了儒家教义。他的《橘颂》同样是著名的比德篇章。《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以橘比喻志向的独立不迁。
——选编自凌继尧《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这样定义“移情”一词: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已将“仁政”“礼教”等儒家思想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B. 相对于欣赏山水本身,孔子更欣赏的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联想。
C. 比德说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景物的功利性,与“致用”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D. 在中国美学史中,屈骚传统虽不同于儒家理性精神,但是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德说用以比附人的道德情操的多是自然景物,而移情论情感依附的客观载体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
B. 比德说和移情论都是将自身的情感或者志向寄予他物,但是移情论更注重自我的内心审视。
C. 比德说用于比德的自然景物一般具有与某种“德”相似的特征,而移情论已经打破了客观载体之常态。
D. 如果比德说是在赏鉴君子的“内心真”,那么移情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美”。
3. 下列选项不涉及比德的是( )
A.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B.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D.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4. 请结合材料二给“移情论”下一个定义。
5. 请分别运用 “比德说”和“移情论”,从以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各选一例具体诗句,分析其中蕴含的品德、情感或志向。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比德说最早形成于春秋时代”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形成于春秋时代”。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是没有生命的自然客体”错误,不局限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洲何处
夏磊
在我喜欢的古代诗词里,《西洲曲》算是背得比较早的。年少时我家住在长江中间的南京八卦洲,头上是天,四面是水。“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每次念到这两句,就会想到江边上的那个渡口,并同时在脑海里遐想着渡口外边的世界和不知在何处的西洲。
后来,又读到温庭筠的“西州城外花千树,尽是羊昙①醉后春”,这才知道,原来古代真的有一座城池叫西州。西州城建于东晋,因为宰相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