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作业:论述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14900字。
课时作业(十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政论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毛泽东思想对于以党建理论为核心的列宁主义最重要的继承和超越,就在于构建出了一套可以被概括为师生辩证法的党和人民互动的机制,其中既有从群众中来,又有到群众中去;既有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和建设,也有党接受人民的监督,服从人民的意志;既有党作为人民的老师教育引导群众,又有党作为群众的小学生向群众学习。
党和人民始终结合在一起,构成师生关系的辩证循环:人民在本质上有别于孤立个人的复数形式,就在于能够通过先锋队组织的教育、领导、组织,将自己本具的觉悟充分激发出来,形成坚强的主体性;而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其先进性正在于能将人民本具的觉悟充分地展现出来,通过教育人民而教育自己,通过向人民学习而指导人民学习。人民的主体性需要党的主体性加以激发,而党的主体性通过激发人民的主体性得以实现,二者是相互成就的。
如果说,列宁主义式政党是以类似神对凡夫的“圣爱”的态度对待人民,那么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那里,这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就如同从事在智叟式的常人(“理性人”)看来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愚公”,而这一任务完成的关键,就在于要感动人民大众所代表的“上帝”,二者一起努力来实现目标。
西方文明的根底即在于古希腊传统与基督教的结合,而黑格尔意义上的主奴辩证法是对于这种文明核心特征(或说道体)极深切高明的把握:彼此陌生的双方相遇后展开生死搏斗,胜利者成为主人,失败者成为“奴隶”,二者通过关照对方发现自我。
这种通过斗争形成的具有支配——压迫关系的身份认同,构成了主奴关系的核心。这一关系是辩证的,即主奴的身份是在相互斗争中形成、通过相互认同确立、因新的斗争而发生改变的,这其中也包含着支配的一方主动放弃主人身份这种可能。
俄国共产党乃至其后的苏联共产党的历史与实践,体现的正是主奴辩证法中极高的形式,即接受了革命理想和革命理论的知识精英主动放弃主人身份,领导原先作为“奴隶”的劳动人民走上革命和构造新型社会的新道路。这可以名之为颠倒的主奴辩证法。只是,这种颠倒的主奴关系依然有其相应的痕迹与力用,上下、尊卑、支配——受制、主导——依附等主奴辩证法中衍生的范畴会继续顽强而深刻地影响新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颠倒的主奴辩证法之于苏联,使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事务中,都呈现出社会主义理想所本具的平等特质与生活——组织——实践中无处不在的单向度垂直化支配关系的深刻矛盾:就国内而言,一方面是颇为完备的社会互助——保障体系和同志式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则是高度僵化的官僚等级制度和相应的依附关系。
中国文明深处则遵循着一种与之根本不同的逻辑——师生辩证法,这即是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在道体意义上的差别。在这种关系中,平等不离觉悟,觉悟终归平等,二者互摄互入,相即相融。
在体现师生辩证法逻辑的中国,就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关系和党群关系而言,如同毛泽东主席提到的那样,其总原则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既是一个有着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列宁主义式政党,同时又是一个高度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主体性,因而始终处在党和人民的有机互动、互为师生之不息循环中的超越苏联共产党模式的新型政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党群互动的核心是师生辩证法,党学习群众,然后成为群众老师。
B.中共党群互动强调以感动方式激发各自的主体性,以此实现相互成就。
C.中苏党群关系完全不同,中共感动启发人民,苏共以“圣爱”待人民。
D.苏联党群关系源于西方传统,党是人民的领导,双方体现为依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首段通过例举党和人民不同互动方式说明何为党群关系师生辩证法。
B.中央党群关系上的独特之处是在与苏共党群关系对比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C.中国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原因可用来阐释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
D.作者用苏联党群关系辩证法产生的矛盾证明中国党群关系属于相即相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与苏联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都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B.苏共党群关系模式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亦对其历史命运有影响。
C.中国党群关系以服膺真理为准则,以平等为基础,以相互感染为方式。
D.中共党建理论对苏共党建理论有继承超越,堪称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对勇德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孔子提出“见义不为,无勇也”,把勇与仁义、道义联系在一起,使“见义勇为”成为千古传颂的优良品德;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勇的性质、勇的根本及勇的途径,其“浩然之气”学说的推出,为勇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