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3310字。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承担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其教学价值有如下几个:
其一,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第二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再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其二,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课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采取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一般记叙文,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而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二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其三,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腻,生动形象的语句。可让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认真揣摩。前者如:“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等。后者如:“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等。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想通过“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牧羊人?”这个主问题的设计与落实一线串珠来展开课堂教学。既可避免琐碎的提问,又能在这个主问题的带动下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文章大意问题不大。不过,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还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本文篇幅稍长,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议论抒情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思想情感,明确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及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从而理解人物及精神品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部作品,被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作品震撼全球,仅一年时间,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增加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改编成课本为《植树的牧羊人》。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牧羊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尔卑斯山地,走进这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默读课文,初识牧羊人
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
1、字词读音。
2、用(什么人)+(生么事)+(结果怎样)的句式,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同时明确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要有一定的速度。
2、对文中生词难句、美词美句、标志故事发展情节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
课文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地坚持种树,最终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
三、品读细节,再看牧羊人。
主问题:这究竟是一个_____的牧羊人?
方法指导: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语句和议论抒情的语句。
问题1.透过描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