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1/18 21:58: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510字。

  台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
  语  文             2022.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接受过科学教育的现代人,一谈到“天”,可能想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空,那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或者自然。这个“nature”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孔子在讲到“天”的时候,除了“自然之天”,还有其他两个意思:“命运之天”和“德性之天”。
  中国人经常感叹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来自《论语》当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这里说的“天”,就是冥冥当中似乎有一种主宰我们的力量,它法力无边,让我们无法摆脱,只能通过《易经》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这是“命运之天”。
  还有一种“德性之天”。有一次,孔子带领一帮学生去宋国,在大树底下操练周礼。宋国的大司马(就是国防部长)桓魋很讨厌孔子,派人将大树砍倒,要加害孔子。孔子连夜离开宋国,学生为老师捏了把汗。孔子很自信地说:“老天将实现仁德的使命赋予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这里说的“天”,就是一种有德性内在品质的天。因为从周代人开始,就认为天的本性是有德的。所以老天将德性赋予了孔子,让他去人间实践天德。
  孔子心目中的“天”,既是自然的,又是有德性的,又能主宰人们的命运。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有点相似,但天没有上帝那种人格化的特点,也不是造物主。最重要的区别,在西方,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是对立的、冲突的,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志,偷吃人生的智慧果,结果人就有了原罪。但在中国,天与人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的、严格的界限,天道就是人道。中国人喜欢讲天地良心,人的内心“小宇宙”与天的“大宇宙”竟然是相通的!“大宇宙”的天道可以通过人的“小宇宙”的爆发,得以在人间实现。
  “天人合一”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外在的“天人感应”,西汉的董伸舒很喜欢讲这个东西。人间有什么灾祸,比如洪水、地震,一定是人得罪了老天,皇帝于是要赶紧下罪己诏。另一种模式叫“天人相通”,明代的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良知与天是相道的,天理与人心就是同一个世界。
  (摘自许纪罪《什么是“天人合一”》)
  材料二:
  历代的文人强客都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和乐舞中传达着对天人合一真诗的体悟。王维在那“明月松间照”(《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鸟鸣涧》)一类的山水诗中传达了人景相依的情怀: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也在物我为一的感受中提升着自己的心灵境界:程颐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秋日偶成》),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中国艺术理论中源远流长的所谓“情景交融”,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和延伸,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艺术作品既源自自然,又参赞化育,造于自然,以笔补造化。陆游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指优秀的作家体自然之道来创作作品。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认为书法艺术以源于自然为基础,立天以定人,但还当由人复天,笔补造化。
  刘能所谓“神与物游”,提出在创作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交融汇合。苏轼的“身与竹化”,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等,说的正是审美欣赏和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天人合一。朱庭珍亦云:“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这些都在说明艺术乃人体天道,天人合一的产物。
  自然山水关乎人的心灵,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自然山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心灵便在自然山水的流转之中获得陶钧。山水之间既是思想的天地,也是性灵的乐园,故人们寄意云水,息心山林。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恽格《瓯香馆画跋》说:“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在说四时之景,与人的身心相互对应,故人能在自然之景中产生共鸣。因此,中国艺术把自然视为安顿心灵的家园和艺术灵感的渊薮。
  总之,“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从中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的“天”有自然之天、命运之天、德性之天三层意思,材料二中的“天”主要指自然之天。
  B. 中国人的“天”与西方人的“上帝”观念既相似又不同,西方的上帝与人是对立的,不会合一的。
  C. 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交融汇合的产物,艺术创作一方面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能弥补自然的不足。
  D. 作家、艺术家如果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自然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则材料都谈到“天人合一”,材料一侧重于哲学角度,材料二侧重于艺术审美角度。
  B. 古人认为“命运之天”无法摆脱,但可以通过算命占卜去知晓天机并由此改变命运。
  C. 古典诗歌创作讲究“情景交融”,追求“意境”,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D.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归宿处。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天人合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刘勰《文心雕龙》:“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奧府。”
  C. 梅尧臣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D. 陆游诗云:“挥毫但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3分)
  5. 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乡巨变①(节选)
  周立波
  过了九点,互助组的八户到齐了,除这以外,来了二十一家单干户,有现贫农,新老下中农,也有新老上中农。全体到会的,一共是二十九户。看见该来的人都到了,刘雨生把大家叫进厢房。这位单单瘦瘦的青皮后生子,站在桌边,背着灯光,面向人群,从从容容做报告。他没有稿子,也不拿本本,却把邓秀梅和李主席在支部会和代表会上的讲话,传达得一清二楚。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