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3346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重庆市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网:众所周知,我们一说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就会提到夏商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实证,关于夏朝的论述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疑问。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发掘,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出来,其中就包括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和夏朝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戴向明:绝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夏的存在是清楚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质疑,特别是国外一些学者,因为没有文字证实,他们就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论证在早于商这个阶段,相当于夏的这个阶段,是否出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比如说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否已进入国家了?这个我们从考古发现上是可以研究、可以论证的。包括我在内的好多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代表夏。良渚跟夏文化确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良渚出现得非常早,它是在距今5000年前,或者延续到5000年后。夏的出现基本上最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到距今3500年之间。二里头文化实际上还要晚一点,二里头文化大概是距今3800年左右到3500年左右。所以说,在这个阶段都还存疑,还有人质疑,只有到了殷墟甲骨文出现之后,才能证实商史的存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良渚延续时间是从5000年前,比如五千二三百年,到四千二三百年之间,这1000年的时间,然后它就衰亡了,不是完全消失了,但确实是完全衰落了。后续有一些延续下来,但没有多大影响了。这样一个兴盛文明,突然兴起,然后衰落,到有文字出现的时候,完全就没有人知道了。
我们知道,后期文字主要在中原商周王朝使用,记载的主要是中原或者跟中原有关的一些史事。良渚偏于东南一隅,长江下游,不在中原,年代差异又很大,所以没有让它留下一些传说下来。我认为主要可能是这个原因,在《史记》里没有直接反应关于良渚文化的内容,只是后来记载东南一带是百越,越人,他们的史实。那些都比较晚了,是商周以后的事。在早期史前时期,整个确实对那一带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甚至连传说留下来的影影绰绰的模糊的也很少,跟中原的夏王朝确实也没有直接发生过什么关系。
但是良渚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是流传下来了,比如玉琮等这些代表性的玉器,到了中原,甚至到了北方,是有流传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橙子辅导《良渚文化上推中华文明起源》)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和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跳出了“中原中心”模式的“怪圈”,正确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的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发展程度,出现苏秉琦形容为“满天星斗”的众多“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因密切交流和“撞击”,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历史时期中国的核心范围契合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范围的认知,催生了苏秉琦所说的“共识的中国”或张光直所说的“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相当于周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是覆盖《禹贡》“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
在这一模式中,“古国”的出现和“最初的中国”的诞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虚言。在此之后,“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文化兴衰和动荡整合,包括约距今5300之后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存和庙底沟类型等“原生型”的古国衰落、大汶口文化之西进和屈家岭文化的北进;约距今5300年至4300年良渚的兴起和衰落;约距今4300至3800年陶寺文化的兴起、石峁的兴起、石家河文化的兴起、河南和山东龙山文化诸城林立局面的形成、龙山文化势力之南下和后石家河文化的衰落;以及距今3800年二里头文化的勃兴。所有这些重大事件都应该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去解读,即每一个事件都不是独立的,都源于各地区的互动,也会对各地区产生深刻影响。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各地区彼此吸收着经验和教训,开展着适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政治实践,各地区的一体化也因此日益加强,一些成功的王者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构思苏秉琦所说的“理想的中国”,直至距今3100年前后,周人终于第一次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建立起“现实的中国”。
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国”视角下认识。简而言之,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是“最初的中国”第一个灿烂结晶;良渚文化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新伟、橙子辅导《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史书中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夏朝是否存在受到一些学者质疑,但绝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可以从考古发现上证实的。
B.良渚文化地处远离中原的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的时间又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年代太过久远,所以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
C.在考古学研究中,苏秉琦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并将“中国”分成了“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现实的中国”三个阶段。
D.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解读,良渚文化的兴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各地区文化互动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渚文化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二里头文化,发展程度灿烂辉煌,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演进由先进的中原地区主导的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
B.《史记》等典籍中记载的百越与良渚文化在自然地理上有重叠之处,但记载中的越人的史实是商周以后的事,与良渚文化没有直接关系。
C.苏秉琦将中国史前文化时期的“古国”形容为“满天星斗”,不仅仅言其众多,还突出其散布而无强势中心,以及文明程度较高的特点。
D.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其玉琮等代表性玉器传到了中原甚至北方,可见其统治者已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二观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在良渚已经发现了成千上百的符号,相信随着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发掘,还会出现更多的符号。如果它们确然见证了汉字的诞生,那将赋予良渚更加崇高的意义。
B.良渚玉器与诗意紧密相联,不仅因为它形制的美丽能勾起诗美的联想,还因为那些具有崇拜意义的神徽,象征着独特的文化力量,可以传达诗意中的理性因素。
C.假如我们把中原地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别的文化区……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
D.我们不是从良渚的稻作技术、精美工艺、治水工程等,看到文化江南的延续么?莫非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良渚古老而年轻的春天长空,书写古老江南的密码?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良渚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届高三一诊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