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 资源简介:
约5640字。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相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广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明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广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假如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广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详细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根本一样,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重、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拟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交融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开展,在元代社会气氛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竭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那么有势,疏林或高或下那么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无我之境主要表达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那么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广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作比拟,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重、鲜明。
C.文章阐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相貌和意境。
D.作者在阐述这三种相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此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广泛、广阔。
B.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明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的历史时空,说复杂很复杂,厚厚叠叠的二十四史,大有一种让人读一辈子都读不完的望史兴叹。说简单又很简单,从商周之交到二十世纪前后一百多年的激变,不过是翻了一页而已。换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