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车桥中学2021-2022学年2022届高二入学调研语文试卷(A)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810字。
2022届高二入学调研试卷
语 文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史上,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关键之处便在于殷潘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何谓“风骨”?“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大量低俗、恶谷、粗俗、媚俗之作,犹乱了诗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因此,新诗急露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当下很多诗人都沉溺于写 “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瑰”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舍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 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凤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曾卓《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豹……》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此虑,李少君的诗句“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中那种慎独自省,都具有深则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新诗在语言文辞方而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的艺术标准。自从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
(编摘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盛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关键在于诗人们对“风骨”的内涵与审美标准的崇尚与延续。
B.现代诗歌中那些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显然缺乏“风骨”,不能滋养民众,也不能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诗歌气韵。
C.诗人缺失使命感与责任心,便很难拥有大情怀大境界,甚至会为了利益或博取公众的关注而批量生产媚俗之作。
D.当下许多诗人缺少不慕荣利、清正刚直的正气,缺少心怀天下、关忧民生的襟怀,而艾青一生心系劳苦大众,是有风骨的诗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由唐代诗歌鼎盛的原因引人,针对新时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低俗、恶俗、粗俗、媚俗现象,提出了新诗需重建风骨的论点。
B.文章从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诗歌的内涵、诗歌的语言文辞三个层面论述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以梨花体、乌青体的具体诗句为例,批判了部分新诗用词的直白随意,旨在论证新诗创作须讲究语言形式的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因果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曾卓、食指、吉狄马加和李少君的诗作全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彰显了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
B.新时代的新诗创作,只有充满正能量,具有神圣的内涵,才能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C.“风骨”是审美的艺术标准,语言平易的新诗风骨早已荡然无存,我们需要在审美层面对诗歌的语言风骨进行建构。
D.反躬自省,重塑风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才能让新时代诗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讲。
【答案】
1.A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关键在于诗人们对‘风骨’的内涵与审美标准的崇尚与延续”说法错误。根据第1段“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究其原因,关键之处便在于殷潘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所以,盛唐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高峰的关键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声律”,二是“风骨”。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旨在论证新诗创作须讲究语言形式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第5段“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旨在论证的是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需在审美层面对诗歌风骨进行建构。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曾卓、食指、吉狄马加和李少君的诗作全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说法有误。根据第4段,作者列举的是曾卓《悬崖边的书》,食指《相信未来》,吉狄马加《我,雪豹……》,李少君的诗句“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这些诗作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但不能由此推断出这些作家的诗作全都具有深刻的教化和启迪作用。选项扩大范围。B项,“只有……才能……”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选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语言平易的新诗风骨早已荡然无存”说法错误。根据第5段“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可知,是那些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的诗歌风骨早已荡然无存。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增至21个。什么是自贸试验区?我国的自贸试验区脱胎于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后者是指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境内,海关辟出一个专门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大部分出口的企业入驻,可以享通关便捷,享受出口加工区特有的各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