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中学作文 / 作文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3/23 17:37: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550字。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
  目录:
  1.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村史馆,到底给谁看?
  2.媒体:领导照片扎堆,是村史馆还是荣誉馆?
  3.新华网评: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了谁”很重要
  4.莫让“村史馆”沦为形象工程
  5.警惕村史馆成了形式主义“新阵地”
  6.人民网评:村史馆“变味走样”是形式主义之祸
  7.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
  8.把村史馆建成乡村文明的传承地
  9.村史馆要“常打开”更要让村民“走进来”
  正文:
  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村史馆,到底给谁看?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 03-2109:16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村史馆成旧货馆
  在西部某市城区近郊村,半月谈记者向村民打听村史馆的位置,一名村民指着不远处一栋三层高的楼房说,就在村委会那栋楼。
  在村委会门口,半月谈记者没有看到村史馆的招牌。进楼后沿楼梯而上,才发现三楼入口处设有一道门,上面挂着村史馆的牌匾。一进入展馆,就能看到按旧时农屋式样装饰的一处展区,正中一张木桌上摆着油灯、暖水瓶、茶壶;两边墙上分别挂着斗笠、蓑衣,一串串仿真的玉米、辣椒、大蒜、花生;墙角放着一把耕地的犁……整个展馆占据了村委会一整层楼,如同小型博物馆。
  半月谈记者观展时发现,展出板块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渐次展开,但大部分内容是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乡村振兴等文件摘抄和标语,只有村情介绍、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村知青点、乡贤才俊等少数几面展墙与本村关系较为密切。在玻璃柜中的抗战刺刀、各类票证、旧书、党旗、像章等展品,由于缺少文字介绍,也看不出和村里有什么关系。
  距离这个村30公里外的另一个村,村史馆也建在村委会楼内。展馆中同样有不少扁担、石磨等老物件,展板内容以近年来村里开展的各项乡村振兴活动照片为主。半月谈记者注意到,展馆内一面红底白字的乡村振兴宣传展示墙,样式、尺寸几乎和前一个村史馆如出一辙。
  在走访了其他乡镇的几处村史馆、村主题展馆后,半月谈记者发现,展馆的展板大同小异,展品多是同质化的老物件,缺少本地特色。村史馆一圈走下来,感觉就像走进了旧货杂物市场。一些展馆里的农民形象蜡像人和食品道具,让人感觉走进了低档民俗主题饭店。
  村民不看,专为领导参观
  在几家村史馆附近,半月谈记者询问村民是否去过村史馆,不少村民都能说出村史馆的位置,但去看过的寥寥无几。一个村民说,我们就是农村人,对那些农具不感兴趣。
  一些村史馆建在村委会办公楼中,没有指示牌,外来游客也不好找。村史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