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李焕英”们需要更多公共支持
- 资源简介:
约2370字。
2021届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李焕英”们需要更多公共支持
导语
2020年9月,“56岁女子逃离家庭自驾游”的新闻成为热点。活到56岁,苏敏终于决定为自己而活。人们赞叹她的勇气,同时也从她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婚姻常态——忙着照顾丈夫、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完成母职。成为母亲,仿佛意味着放弃“自我”。其实,我国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今有中国女兵不让须眉、中国女排为国增光,“她们”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奋斗诠释巾帼担当。现在几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能看到女性的影子。每一位女性都应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而不应该被“母亲”这个身份禁锢。
“李焕英”们需要更多公共支持
(题目点明论题,以“李焕英”代指母亲,吸引读者。)
①今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以一个女儿版“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的故事,将爱的付出主题,从“为了孩子”转变为“为了母亲”,感动了大批观众。“我认识妈妈起,她就是一个中年妇女”,这句话击中了无数母亲和儿女的心,也让我们看见女性身为“母亲”所承担的重量。
②在孩子眼里,母亲是由亲子关系定义的,孩子生来就有母亲。但是,母亲却并非生而为母。她原本是自主个体,从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开始,与另一个小生命紧密相连,在不计回报付出的过程中,她才学会了让渡部分自我,成为一个母亲。
③影片别出心裁地让主人公穿越回自己出生前,来重新认识一个青春洋溢、光芒四射、完全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李焕英。在有了孩子以后,她成为一个无条件爱孩子的完美母亲,但就是因为孩子不省心,在与同事的较劲中,曾经的光芒式微了。这里,抛开导演叙事时的个人情感不谈,我们看到的是女性在为人母的过程中,作为个体身份的“自我”和作为关系身份的“母亲”之间的张力。(开篇由电影《你好,李焕英》引出作为个体身份的“自我”和作为关系身份的“母亲”之间张力的话题。)
④身为母亲,意味着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空间被大幅压缩。影片中的母亲是50后一代,是完整地经历了巨大变迁的一代。她们在少年时没有机会接受足够的教育,有的经历了“上山下乡”,然后进入了单位,又在子女养育负担最重时经历国企改制,难以快速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随后,孩子就业、成家带来物质上的重重压力,当下又不得不被卷入孙辈们在高度竞争环境下的抚养和教育。可以说,这代人并没有得到过太多为自己而活、成就自我的机会,这也加重了她们的人生被“母亲”角色,即子女成就定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