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6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9/1/28 22:39: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3270字。

  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月考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是指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②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候,颇具警戒作用。
  ③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至15岁受“小学”教育,16、17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⑤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B. 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
  C. 在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
  D. 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强调的是胎教的重要作用,可补充论证第二段的论点。
  B. 若对父范母仪展开论述,应强调父母的行动示范比言说对于子女更有影响力,可用父范如曾子等事例作论据。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侧重论述传统社会学校诚信教育的系统,指出了私塾、官学和书院诚信教育的一致性。
  D. 可选择成语“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作为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论述的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则不说谎、诚实做人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B. 如果学校采用丰富适切的形式,就能显著地提高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有效性。
  C. 只要家长和教师都做到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学生自然做到诚信做人。
  D. 传统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以社区为特征的城市,对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出自原文第一段,符合文义;B项出自原文第二段,符合“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的观点;C项,“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属于强加因果关系。D项站在全文的高度进行理解分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很多做法,属于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第三段中朱嘉的德育学说及实践可以说明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诚信教育体系,正确。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及其有娠”中的“娠”为“妊娠、怀孕”之意,文言语句反映了胎教观念,系中国古代胎教思想名句,正确。B项符合第三段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同时对“父范母仪”进行解说和举例,正确。C项错误,原文的论证逻辑不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而是“总一分”结构。第一段为总领段,总论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和末段分别从家庭、学校和礼俗文化的角度进行深人阐述。D项属于对原文论据与论点之间关系的考查,考查所给的成语可否充当证明相应论点的论据,“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一诺千金”都是蕴含诚信思想、突出守信的成语,正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项错误,“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则不说谎诚实做人”说法绝对化。应改为“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有可能孩子就会不说谎、诚实做人”。C项错误,“学生自然做到诚信做人”说法不确切,“自然做到”改为“受影响而学习诚信做人”。D项“无能为力”不符合现实,城市可以采取图片、报栏、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市民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