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时,约3900个字。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重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结构。
3.学习语言的揣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比较的结构。 (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2,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确凿( ) 菜畦( ) 蟋蟀(x shu ) 缠络( ) 竹筛(s )
觅食( ) 渊博(yuan) 鼎沸(d ) 绣像( ) 锡箔( )
2.解释下列词语:
(l)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2)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3)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4)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忌。今多比喻不加警惕。高枕:垫高枕头(睡觉)。
(5)恭敬:对长辈或宾客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6)质朴:朴素踏实。质、朴同义(朴素)。
(7)博学:学问丰富。博:丰富。
(8)渊博:(学识)高深广博。渊:深,高深。
(9)入神:形容词,由于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另外也
指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意思。
(2)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 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金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 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利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阐静来”,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