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9
- 资源简介:
约2620个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四平辽河区种羊场中学张影
教材分析:
这首词的主题是中秋咏月。《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表达了作者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学情分析:
这首咏月词,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古诗词的能力。以反复诵读、辅以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悟得阅读古诗词的门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者苏轼、写作背景及词的相关常识。
②理解作者借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③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读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②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旷达胸襟。
2、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想象和联想。
三、教学难点: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很多,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曾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奇特美丽的花,当它开放后,其它的花都失去了光彩一样。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写了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明月几时有》。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学生根据原有知识及预习交流介绍,教师补充。)
三、读词。(出示易错字)
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理解词的内容。
3.指名读,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