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5/24 13:26: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道小题,约15240字。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6届高三考前得分训练(三)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2.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湖北警察博物馆现存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复制品,碑中间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右刻“轻避重,去避来”,左镌“贱避贵,少避长”,这便是古代的交通规则,古代的“交通法”。《仪制令》是古代国家对全体官民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不得违犯。它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
  ②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涵盖了民事、刑事和经济等各方面,同时也包含了交通管理方面的内容,《仪制令》即为此典范。637年的《唐律.仪制令》中有“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唐代只是没有用实物立于道路宣传罢了。五代十国时期,是榜刻《仪制令》的开始时期,后唐931年八月敕:“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于道路明置碑,晓喻路人。贵在所为简易,所化万人,既礼教兴行,则风俗淳厚。庶皆顺序,益致和平。”
  ③至宋朝,是榜刻《仪制令》的推广时期,也是其盛行时期,由于当时交通工具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局面,大理正丞孔承恭上书皇帝,请在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仪制令》。南宋后《仪制令》由各州扩大到各县,又由悬挂木牌逐渐发展到刻立石碑永久示人。
  ④于此石碑,可见古代的“交通法”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封建礼教对交通的影响也就主要体现在交通行政及规章制度的森严等级上,“贱避贵”意思是平民百姓要给达官贵人让路。史上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之规则,宋赵匡胤曾诏令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如“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明也曾详细规定,街市军民、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于途,官阶较低者要以侧立、回避等方式让道。清规定,军民等于街市遇见官员经过,须立即躲避,不许冲突。以上见诸正史之“行路贱避贵”实例,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就其实质而论,我国古代交通行政关于等级的规定是阶级统治在交通上的表现。
  ⑤但另有观点认为,这对形成好的行路秩序亦具积极意义。如“少避长”,意即年少者为年长者让路;“轻避重”负担轻者为负担重者让路,“去避来”之来者为客,去者指离开家庭或乡里未远行者,相对来者,去者仍为主人,主应为客让路。这些观念一则反映出古人礼让的行路风貌,二则反映出道路通行规则自古以来就要求,广大平民尊敬老人、谦虚克己、为他人着想,做到互相谦让。可见,《仪制令》的颁布,对现今的道路交通规则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周丽红《警史台》)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北警察史博物馆现存的一块石碑复制品中间竖刻的“仪制令”这三个大字表明,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古代的交通规则——“交通法”。
  B.《仪制令》,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是古代国家对全体老百姓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统治阶级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任何人都不得违犯。
  C.作为法律体系一部分的《仪制令》包含了交通管理的内容,能够成为交通管理的典范,离不开整个唐代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这一历史背景的支持。
  D.在道路宣示上,唐代没有用到实物,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了榜刻《仪制令》。“榜刻”这一方式实现了古代交通法令由文字条令向实物的历史性转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朝由于交通工具混杂,主要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种类繁多而导致秩序混乱,迫于这些交通现实,榜刻《仪制令》得以在这一时期大力推广并盛行全国。
  B.历史上,不只是《仪制令》,其实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的规则,体现了我国古代“交通法”一直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这一鲜明特点。
  C.《仪制令》榜刻公布,经历了由京城、两京诸州要道,逐渐向全国各州各县普及推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宣示形式上也实现了由“悬挂木牌”向“刻立石碑”的飞跃。
  D.见诸我国古代正史中的“行路贱避贵”这一实例,既是当时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反映,更是我国古代阶级统治的意志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制令》尽管有着鲜明的阶级统治色彩,但在历史生活中,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行路秩序,建设敬老克己、礼让他人等社会公德方面所体现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B.《仪制令》作为我国古代的“交通法”,既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在交通方面的礼仪风范。这些都与古人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民风淳厚美好息息相关。
  C.《唐律*仪制令》中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既是对南北朝时期石碑中的“仪制令”的继承,也为宋、明、清历朝对“仪制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人们加强对《仪制令》这一古代交通法令内容及其形制的有关研究,既要发掘它在交通行政方面的意义价值,也要关注它在教化百姓、净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人文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
  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①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