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21
- 资源简介:
约4640字。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雪》
一、教材分析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也是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文章。本文构思精巧,意蕴深邃。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从内容而言,文章细致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朔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体现出自己的感情倾向。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把本文作为一篇写景的文章,学生在理解起来可能还比较容易;但恰恰这是一篇时代性很强的散文诗,表现手法艺术性强,对于初中生而言,在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同时,作者的思想博大丰富,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能准确透彻地解读文本,可以说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文中捕捉作家的情感律动,感受其心灵的无限风光;透过文字,感受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怀。加强教学引导,增强语言渲染,在师生的反复朗读和语言品味中,让学生逐渐走近文本,逐步走近作者内心。因此,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首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南北方不同的雪景。
其次,品味语言,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第三,体味“雪”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雪》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是有难度的,不仅仅在于散文诗这种文体的难度,也更在于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方面的难度,正因如此,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勤于品味与体验,这才是学习本文的一条捷径。
二、学生分析
在知识基础方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接触过了不少的散文,也接触过了不少的古今诗歌,因此对于“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理解应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就鲁迅先生的《雪》这篇文章,因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鲁迅先生借南北不同的雪来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写的含蓄内敛,如果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深入、不熟悉的话,在学习中读到的可能仅是热闹的场景,也限于能感受到江南雪与朔方雪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就要向学生点拨散文诗的特点,让学生能有大体的认知和了解。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以抒情为主,多用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不分行也不压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学生在了解了该类文体的特征以后,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从文章表面感知到文本所表达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