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测试题(19份)
- 资源简介:
2016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9份)
2016届人教版 图文转换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辨析病句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标点符号的运用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成语运用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传记阅读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古代散文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古代史传文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默写名篇名句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散文阅读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小说阅读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写作训练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新闻(访谈、报告类)阅读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字形 单元测试.doc
2016届人教版 字音 单元测试.doc
辨析病句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老师在讲评试卷时告诉我们,出现这类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运用得不熟悉所造成的。
B.这部电视动画片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3年多,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C.受快餐文化的影响,真正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的中学生并不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就显得非常重要。
D.针对当前医疗卫生市场混乱,药价偏高,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清理整顿药品市场,降低药品价格。
解析:A项,句式杂糅,“主要原因是……所造成的”杂糅。B项,“激发……共鸣”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可在“偏高”后加“的现状”。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
解析:A项,偷换主语,“给予了”的主语应该是中国观众,不该是“歌剧《红楼梦》”,补充出主语“中国观众”。B项,前面有两层意思,因此“这种观点”指代不明。C项,“赢得的”与“胜负”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胜负”改为“胜利”。
答案:D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
……
成语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B.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C.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弄明白。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
D.审计地方政府债务应严格按照程序,较大程度地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切勿隔岸观火,只做表面的清理整顿工作。
解析:A项,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不合语境,使用错误。B项,管见所及:谦辞。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项,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救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使用对象有误。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治史的特长不在其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其对史料解读时所显露出来的悟性。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D.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翔实的事例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大会报告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解析:B项,束之高阁: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
……
古代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游劳山记(节选)
[清]李云麟
咸丰甲寅闰月既望,余以事赴莱州,去胶东尚可三百里,望见海隅一山直插霄汉。询诸土人,佥曰:“劳山也,其脉发源朝鲜,起伏溟渤中,从东北转向西南,江浙名胜诸区多此脉所结也。”旋有指其极高处者曰:“此巨峰也。”余目注久之。
行二日,始抵即墨,释装后,即凭堞观之。则见危峰上耸,巨壑横铺,无从辨所谓巨峰者。既剪烛,与二三知交询此山之胜。皆曰:“华岩庵,其始境也;明霞洞、上清宫,其止境也。”论及巨峰,皆曰:“然,然罕有至者。”予亟叩其故,或曰:“颠有二石焉,相去可八里许,自峰下观之,不见其罅。峻险如是,可竟登乎?”余不言,而默嗤其妄。
翌日,晤方医张柳树者,自言:“往年曾偕四人作奇想,乃持十日粮同入山。晓则行,宵则露宿石畔,如是者三日,甫及巨峰之半。见白狼结队以十数,咸有惧意。强进至铁瓦殿,则见峦气逼人,由此而上,一石所成,陡绝壁立。顿觉初念若灰,于是同寻归路。不期上易下难,无径可通。幸以彼此相持,接引而下,然与死为邻者亦已屡矣。”或因言:“明霞、上清诸胜已足恣游览之怀,况奇珍异卉尽钟于此,何必涉深崖,陟穷谷,自寻苦恼乎?”余曰:“不然。夫高山大泽包孕奇雄,其与人以易见者,必非灵秘之极境。譬之怀宝玉者深其藏,擅绝技者靳其传,理固然也。而登者亦如汲水求珠、凿崖寻壁。其遇阻也,譬如释氏之有苦幻,元家之有魔障,苟见而生惧,
……
古代史传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陆襄字师卿,吴郡吴人也。天监三年,都官尚书范岫表荐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后昭明太子统闻襄业行,启武帝引与游处。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将八十,与萧琛、傅昭、陆杲每月常遣存问,加赐珍羞衣服。襄母常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时冬月,日又逼暮,求索无所,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始欲酬直,无何失之,时以襄孝感所致。后为太子家令,复掌管记,母忧去职。襄年已五十,毁顿①过礼,太子忧之,日遣使诫喻。中大通七年,为鄱阳内史。先是郡人鲜于琮服食修道法,常入山采药,拾得五色幡毦,又于地中得石玺,窃怪之。琮先与妻别室,望琮所处常有异气,益以为神。大同元年,遂结门徒杀广晋令王筠,号上愿元年,署置官属。其党转相诳惑,有众万余人,将出攻郡。襄先已率人吏修城隍为备,及贼至破之,生获琮。时邻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其党与,因求货贿,皆不得其实。或有善人尽室罹祸,唯襄郡枉直无滥。人作歌曰:“鲜于抄后善恶分,人无横死赖陆君。”
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争,遂相诬告。襄引入内室,不加责诮,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悔咎。乃为设酒食令其尽欢,酒罢同载而还,因相亲厚。人又歌曰:“陆君政,无怨家。斗既罢,仇共车。”在政六年,郡中大宁。郡人李目见等四百二十人诣阙拜表,陈襄德化,求于郡立碑,降敕许之。又表乞留襄,襄固乞还。襄弱冠遭家祸②,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
(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注:①毁顿:哀痛伤身。②家祸:指陆襄父亲陆闲被叛贼王追光所杀一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武帝引与游处
……
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地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