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4
- 资源简介:
- 约1880个字。 -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执教者:李文斌
 【教学目的】
 1.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 检查预习
 1、给下加点字注音
 闷热:()训诫:()耸立:()迂回:()
 晕倒:()凝视:()纳罕:()屡次:()
 2、解释词语:
 训诫:
 嶙峋:
 眩目:
 啜泣:
 纳罕:
 小心翼翼:
 三、抢答题,比一比,谁最捧
 1、本文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
 2、课文除了“我”以外还有哪几个人物
 3、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哪个城市?
 4、那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又有多高?
 5、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小山道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6、“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7、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8、“我”是怎样脱险的?
 
 9、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四、精读研讨
 1、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父亲是怎样指导我爬下悬崖的?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3、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16-22
 最初:“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这似乎是能办到的。我顿时有了信心”
 随后:“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4、文中几次写到啜泣?有何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