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宁波市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接轨新课标 重视人文性
——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简析
宁波万里学校中学 郝君(邮编:315140 联系电话:81124211)
2005年的中考刚刚落下帏幕,笔者有幸参加了今年的阅卷工作,回顾今年的语文试卷,我觉得难易适中,试题灵活,考生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必须是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关注生活和社会;既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具有辨证的思维。既注重平时的积累,又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句话2005年的语文试卷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优秀试卷。概括起来,试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接轨新课标
今年的试卷带有明显的新课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试题的命制:试卷的听力材料是一则新闻消息,来源于4月15日的《东南商报》。不难看出,材料新颖,实效性强。它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从范围上讲,又超出了2002年的杭州湾大桥材料的意义,一个是侧重于宁波本市,一个侧重于中国和国际。这样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会受到较大的震动。所以对于即将实行的新课标下的考试就是一次新的探索,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答案的设置:积累与运用的第七题,取材于“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年度颁奖时的颁奖词:……这个()一样的年轻人……,代表着一个正在()的民族。标准答案是:风,加速。但是,试卷所给的参考答案比较多:(风,闪电,利箭,飞鹿)和(加速,腾飞,崛起)等,确实具有“参考”的性质,这样就给了考生相当广阔的选择空间,没有拘泥于死板的答案。可见,只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鉴别能力,这道题很容易得分。
(3)考点的考查: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现在新课程强化和凸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势在必行。积累能让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语感。本试卷许多考点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鲜明特征。如积累和运用中的第四题考理解性背诵,没有从单纯地记忆角度考查,而是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命题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仅让让考生明白学以致用,而且兼有典型的伦理导向作用,从而在考试中强化了育人的功能。再如第五题从绘画入手,把诗词,绘画,文学常识融为一体,具有明显的渗透性,既考查了文学常识,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如现代文阅读第十四和十八题:前者侧重于考生本人对情感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后者则根据考生自己对文章的把握和认知,回答自己对文章任何一个角度的认识:或环境,或人物,或思想,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
也许今年是使用旧教材的最后一年,明年就要使用新教材了,怎么样才能使中考和新课标接轨,使考生和新课标接轨,也许是命题人极为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