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学生优秀作文
- 资源简介:
约32520字。
献给殉道者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尧茂书,还有多少人记得二十年前那震动中华的“长漂”,更还有多少人能从中被感动、被振奋!
我去问我那安分老实的父母,得到的无非是“尧茂书的行为填补了某项国内科研的空白,发扬了民族精神”。
我告诉同龄人尧茂书的事迹,在他们看来,尧茂书不过是一个丧命玩命者,就像不幸被撞死的飙车党。有一位“有思想”的同学还用到了“不珍惜生命”“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词汇。
很多现代的评论,也大都围绕这两个词汇。
然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尧茂书是浪费生命,我不相信“长漂”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我更不相信“长漂”仅仅是一场悲剧。
我常常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使一个普通的校工,毅然割舍骨肉,明知一去不复返,但仍然纵身跃入咆哮的江水,最终在江水的激荡声中升腾起一个惊天地、泣鬼神使中华亿万儿女为之动容的灵魂。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这个力量来自于理想。
有一种人,他的生命是一个矢量,在生命的某一时刻,他为自己定下了方向,于是从此,他便只有向那个方向前进,爆发出生命中所有的能量。这个方向就是理想。
尧茂书就是这样的人,漂流长江早已是他的人生理想,即使美国人不来,他依然会如此。后人评价尧茂书,后人不解尧茂书,都是因为如今理想的流失。
今天的人生活得更加物质,早在幼年,在他们尚未有对社会的认知力,为自己埋下理想的种子时,就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被强行拉向某个方向。他们学琴、学棋,未必是想成为艺术家或陶冶情操,而是为了考试加分;他们在升学竞争中争先恐后,仅仅是以考上名校为动力,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后无所事事,毕业之后随波浮沉的原因。于是,对于一个以物质为标准的时代,尧茂书无疑是不可理喻的:他连最基础的物质——生命都失去了,却什么“物质”也没有得到。
然而,人的一生绝不能用几沓钞票,几幢房子,几辆“奔驰”“宝马”来衡量。我常常认为,在一个人行将就木之际,他能捂着自己的胸口,对着自己的良心说:“我这一生,不后悔了!”那么,对于他个人,他的生命就已经圆满了。最可怕的是,他在临死前看破了名利才发觉自己一直以别人的标准活着,自己想做的事一件也没有做成,于是陷入深深的后悔与惶恐之中,郁郁而逝。
这也就是为什么尧茂书要漂流,美国一名艺术家要用全部生命去将一座山雕成塑像,为什么司马迁可以承受酷刑,为什么万户要飞天。因为他们认为这值得,为理想付出他们无悔。假想司马迁著书未遂而患病将死。我想,他心中总会有事业未竟的遗憾。但如果有人问他:“你后悔吗?”那削瘦的身体中一定会爆发出一声惊雷:“我这一生,不后悔了!”
足矣!为理想献身,九泉之下的尧茂书应无悔,倒是我们今天一群不识大鹏之志的斑鸠七嘴八舌,妄论是非!
然而如果仅仅将尧茂书看做一个单纯的殉道者是肤浅,他与绝大多数探险家不同之处在于他要抢在美国人前面。
正是这一点,留给了后人批驳的把柄,正是这一点,才使他打乱计划,匆忙上路,增加了行程的不测。但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也正是这一点,使尧茂书不同于一般探险者,使他能够名垂至今。
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试想今日如果有这些事:研究敦煌的全是英国人,法国人指导故宫的修复计划,只有美国人登上了珠峰,中国人停在了半山腰。我们只有感到无尽的羞惭与沮丧,因为这证明中国人仍是东亚病夫,连自己的文化与国土都无力继承。如果如此,哪一个有志文化研究的人泰然若素,而不会刻苦研究,奋力赶超;哪一个有志登山的青年不会加快步伐?
同样的,80年代,作为文化与国土统一体的长江面临这种境况时,尧茂书只有出发。
尧茂书的死不是没有价值的,他在完成个人理想的同时向世人传达了一条信息:中国人有理想有力量,可以不怕牺牲、征服一切困难!
这决不是所谓“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正是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自古而来,华夏先贤在探求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同时,成功地将个人与国家融为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与后来的社会主认价值观不谋而合,“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便是例证。
我不知道如今的国人怎么了,学西方的,没学到自由平等、遵守法律与执著探索,反而学到了拜金、个人、叛逆与奢侈。理想与集体日益式微,实用与个人尘嚣至上。
如八十年代的“长漂”一样,中国在等待又一场“长漂”。
下一批殉道者,将是我们。
【简评】一口气读完作者一气呵成的文章,我不禁深深地感慨:真是一位爱思考有深度有责任感的青年。不满20的学生是不太知道30年前的长江漂流和尧茂书的。老师为了拓宽同学的视野,整理了相关的资料印发给同学们。作者看后感想颇多,30年前,30年后,这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人们的精神追求。面对现实,想想过去,作者觉得该写些什么,于是有了这篇文章。过去,尧茂书为理想而漂,人们为理想而努力;今天,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还是会有无数的人为理想而奋斗甚至牺牲。读到“下一批殉道者,将是我们”时,内心感慨的我眼前一片光明。
满与空
满是充实,是饱满,是丰富;空是开阔,是寥远,是包容。
满是拥挤,是芜杂,是充斥;空是浅薄,是贫瘠,是茫然。
万物此消彼涨,消涨的是思考,世事盈虚变化,盈虚的是哲理,关于满与空,我亦有粗浅理解。
不可心满。
且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且不说君子善假于物,只看心中充斥杂念的人们,如何能安然的生活:心中被事务装满,脚步也不由快了起来,快快快,再没有悠然见南山,天心明月圆。
智者鼓励大家诗意地栖居,可心若满了,哪里还留有诗意呢?
有人说他的巨翼不载走生死荣辱,有人说他的猛虎醉倒于蔷薇花荫,有人说他的月亮只为自己而圆满。他的心未装满,行走是慢的。只有精神世界寥远了,看待世事目光开阔了,内心生出包容万物的禅意,他的精神才不会芜杂,他的心情才不会充斥烦燥,他的社会体验才不会拥挤不得让灵魂自由。
不可心满,需要开阔、寥远、包容。
不可目空。
身边不乏目空之人,但是忽视总会让他们—也就是我们—付出代价。目空长者的人不懂礼教,不会受人尊敬;目空现实的人不懂理性,不能解决问题;目空法规、道德的人更是丧失良知,注定受制度的裁决……
目空是一种错误的行动,目空更是一种不好的状态。
有人心里时刻闪烁人格的光芒,成为道德的楷模;有人肩上时刻压着慈善的责任,作出感恩的付出;有人脑中时刻想着国家,不违背坚定的信仰。他们的目光低垂,注视脚下的路,内心却有圣洁的星光。只有目标坚决、充实,生活态度昂扬饱满,情感丰感立足现实,才能避免思想的浅薄,人格的贫瘠冷漠,人生旅程的茫然空虚。
不可目空,需要充实、饱满丰富。
如果崇尚快餐、穿越剧、网络小说、奢侈品的人们没有迷失,
如果目睹小悦悦惨剧的人眼里有怜悯,
如果一些“专家学者”潜心学术,
如果制假售假,以毒入药的厂商眼里有忌惮,
世界真的更美好。
【简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紧扣题目,先具体给“满”和“空”做解说,语言简洁明快,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富有辩证性,让读者觉得颇有道理。文章分层次论述,逻辑性强,既针对现实,又富有哲理。
开眼留意
江苏省兴化中学2012届高三(25)班 吴秀竹
提及开眼留意,忽然便想到了两个人:马可•波罗与郑和。
当中国仍在封闭自守的小家经济中挣扎沉沦时,当中国人民仍在东方封建铁骑下喋血煎熬之时,郑和已迎着海风扬起了清晨中第一张帆,正信心满满地驶向成功的彼岸,开拓出前无古人震惊寰宇的海上之路。他,当之无愧是大明“开眼”第一人。
而当马可•波罗从威尼斯来到中国时,却似乎少了关和的不凡气度、旷达胸襟,仿佛一从未见过世面的农民忽然来到国际大都会,“上帝,这里遍地是黄金!”这位意大利的“开眼”之人,在元代人看来大概也不过是位村叟蛮夷罢了!
出人意料,两位享誉世界的“开眼”之人却给本国带来了截然相反的结果。但再看看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也就是他们留心注意的方面,这样的结果也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