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故都的秋》
教材分析 本文的景物描写少而精,文章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给故都秋景抹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具有极强的情感意蕴。结构精巧而又疏密有致,感情浓郁而又不露痕迹。
学情分析 在朗读基础上把握作者写景抒情的线索,初步感知故都之秋的特征及作者的眷念之情,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理解首尾两段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把握作者笔下的故都“秋”的特征,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品味本文清丽、酣畅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一: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些名篇和佳作,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导入新课二: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祖国的哪个城市?对,北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一、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联”。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到达新加坡,在文化战线上从事抗日斗争。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沉沦》是其成名作。其著作大都收在《郁达夫文集》。
二、 写作背景。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 题解。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