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7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学目的:<br>
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br>
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br>
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br>
教学方法<br>
自读——讨论——点拨式<br>
教学构想<br>
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为线索结构全课,以“一曲悲凉的颂歌”为课时主题。<br>
教学重点<br>
散文的形和神<br>
教学难点<br>
散文的景和情<br>
教学时数<br>
一课时<br>
教学步骤及内容<br>
一、导语设计<br>
1、上课之前,我先听一首歌:“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br>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br>
3、上课之前,我已经把自读提纲印发给了大家,并让大家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下面,我们就以自读提纲为依据,来欣赏分析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br>
二、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br>
㈠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br>
答:味。(板书)<br>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br>
⑵若学习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br>
㈡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br>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br>
南国的秋——慢、润、淡<br>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