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幼时闲情”——《童趣》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2760个字。
教学设计
《珍贵的“幼时闲情”》教学设计
朱敏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物外之趣”的意思,体会《童趣》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学会珍藏幼时闲情,并记录童年美好的趣事。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在游戏中回忆童年童趣,学会记录童趣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增加生活情趣,珍藏一颗童心,单纯生活健康成长。[教学过程]
导入童趣
《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幼时是天真烂漫,富有情趣的,就像沈复小时候那样。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年,走进那些幼时有趣的游戏。让我们带着童趣去回忆那儿时的美好时光,去珍藏那段难忘的“幼时闲情”。
一、发现童趣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呜——。“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集体背诵《童趣》,然后提问: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明确:
板书:
屋内之趣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
花园之趣
鞭打虾蟆
3、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