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5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都的秋》 作者 黄剑乐 温州<br>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br>
1 了解“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br>
2 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形”与“神”。<br>
二 预习指导<br>
1 自读课文三次,弄清个别字音﹑形﹑义。<br>
凋 混沌 夹 柘 扫帚 嘶叫 歧韵 椭圆 枣 萧索 廿四桥 <br>
鲈 折去 颓废<br>
2 题目《故都的秋》的意义。<br>
3 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br>
4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br>
5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br>
6 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这此景物描写融入作者怎样的感受和情趣?<br>
7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br>
8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br>
9 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br>
10 “……一层秋雨一层凉……”。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的正好。如果把“一阵秋雨一层凉”用平仄写出来是 ,它不合诗句的平仄要“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而“一层秋雨一层凉”用平仄写出来的 ,它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所以说“来得正好”。<br>
11 结尾两段{用①②表示}和开头两段{用①②表示}呼应关系是:( )<br>
A11 22 B12 21 C22 11 D21 12 <br>
12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br>
13 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br>
14 背诵第3和13段。<br>
三 教学过程<br>
1 作者及写作背景:<br>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为纪念他和他的大哥郁华,修有一座“双烈亭”,大哥是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刑庭长,为特务机关暗杀。)两岁丧父,全家祖孙六人,靠母支撑,姐姐被送给人家当童媳,(他母在1937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生活的拮据,使他性格比较抑郁,感情有些脆弱,很容易受伤。因小学毕业后,就到外地求学,少小离家,使他性情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和缠绵、眷顾和痴迷,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充满凄清和忧伤。家境如此,国家亦风雨飘摇,因此他对亲情、对家国、对自然与物候,总是不胜有悲凉和顾恋。<br>
他的婚姻也很苦闷:孙荃是母亲找的妻子,一度要放弃而不能。<br>
王映霞是他为之神魂颠倒的女人,这种不平等的爱恋最终导致离婚。<br>
李小瑛只能爱而无法拥有。<br>
阿丽只能拥有而无从爱。<br>
这种虚无缥缈的情思、投身的羞辱(外交官、高等文官考试失败,在教育界被斥为无行文人)、国家的萎败,使他的文章只留下凄清的苦语。也使他的性情中有自我暴露和自毁的倾向。<br>
1913年到日本留学时,他开始学医(一直生肺病)。受屠格涅夫影响,进行文学创作,1921年他和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认识鲁迅、周作人。20年代,比较革命,但30年代他退出左联,移居杭州,过隐士生活,写了许多散文,如:《故都的秋》《钓台的的春昼》<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