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 论 文 思 维 训 练
安徽省铜陵市第四中学 胡焰
一、训练目的
中学生写议论文有两大不足:举例简单陈旧、议论不能深入。一举事例就是司马迁、爱迪生,不会用新颖独到的材料,更不会分析所引事例。教师尽管一再强调平时要搜集材料,依然收效甚微。
看来并非学生平时不注意搜集材料,也许是不理解材料的意义,认为这些材料无用,遂轻易放过。所以,应进行专项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线形”思维、发散思维,而不是跳跃性思维。
现在写作尽管以话题作文为主,但这项训练可教会学生如何发掘材料的意义,从而善于积累、勤于积累。既能借生活中俯拾皆是的材料锻炼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使写作更有新意和深度。
二、教师参考书:《中学作文教学法》P84
三、适用年级:初三
四、教 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讲述“如入宝山空手回”的典故。)
生活就是这样一座“宝山”,阅读短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歌词对白、新闻广告、漫画小说……俯拾即是的阅读材料中有粗沙也有珍珠,我们要做慧眼识宝人,切不可也“入宝山空手回”啊!
2、材料一:〖投影〗
学生读材料后,先说说其中蕴涵的意义。
{备学生} 材料中蕴涵的意义是:要相信自己。
师:(先肯定有可取之处。)但这样回答是不是最完善呢?思维一下子跳到这一步,这种思维方式是否可取呢?〖设计思路:学生看文章、读材料,往往看到一点就作结论,结果漏洞百出,这是思维不够缜密的表现。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思维方法。〗
{备学生} 若学生的回答不止一个,教师可将有代表性的板书,并帮助分析思维过程的正误。
师:此例可用“提问法” 分析,思维步骤如下:
A、此段涉及到两类人:罗素、中国学者
B、先看罗素:是否他故弄玄虚出中国学者洋相?否。(不切材料)
C、看来问题出在中国学者?
→崇洋媚外?否。(不切材料)
→智力低下?否。
→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是。
→为什么?罗素是大哲学家,讲学是很严肃的事情,这样的人、这种场合,不可能提出简单的问题。→结论:不能迷信权威。(反面)
D、正面结论怎么说?刚才有同学说“要相信自己”对不对?难道自己错了,也要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