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9/30 15:35: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1060字。

  2013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9月摸底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单位:华普教育研究所语文研究室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于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意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看法,有人着眼“写作改变命运”,强调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如何通过写作“活出了尊严”;有人关注农村文化生态的贫瘠,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忧虑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贫乏,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等等。所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直面今日中国农村现状、构建起土地与文学之关联的真知灼见,只是从文学自身的角度来看,仍然有点显得过于“工具主义”——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意义,没有提出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乃至历史的意义。在文学中找生活,还是在生活中找文学?
  在最近3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却不断听到“文学式微”的消息,从纯文学刊物的倒闭,到作家共同体的衰落,不一而足。尽管各种各类的畅销书销量之络写手码字速度之快,堪称空前,但遗憾的是,无论引人入胜的“灵异”,还是天马行空的“穿越”,还是个人私密的“把玩”,还是符号粘贴的“图解”,虽然有文采、有情节、有悬念,但却气息不济、灵魂缥渺、感觉苍白——因为其中独独没有生活:写作者们过多地在文学中找生活,却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脱离了生活,文学就像纸花,再怎样艳丽,都不会有生命的灵动。文学成为了工具,因为文学中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作品仍然提供读者以体验,但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而只是类似快餐店,至多专卖店里出售的那种“消费体验”。分享体验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
  农民作家群不拥有体制内养尊处优、市场上丰厚版税、书斋里闲情逸致或闺阁中无病呻吟的条件;他们同样在贫穷的逼迫下,但不可能靠码字糊口,更不可能由此发财;他们同读者分享自己的体验,但这种分享的基础首先不是个人经历的独特,而是生活的相似;他们的生活有时是贫瘠到骨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但他们的表达却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因为作为当下农村状况的人格化,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体温计;他们不一定有能力丰满地叙述生活,深入地刻画人性,但他们的叙述天然具有生活的丰满,他们的刻画自然具有人性的深度——因为不仅他们书写的一切,而且书写本身都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是他们生命的“对象化”;尽管纯从写作技术上说,未必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其实,岂止农民,各行各业的人包括专业作家,都是这个时代的直接参与者,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农民作家那样,在谋生之余,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那么个人生命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彩、文学艺术的繁荣、精神世界的充实,就有可能成为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
  (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6日,有删改)
  1.与“农民作家群”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农民作家群没有书斋里的闲情逸致,也不拥有市场上丰厚版税,没有无病呻吟的感叹,在生活中也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条件。
  B.从不同角度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似乎没有触及农民作家的作品对中国文坛、对当下中国文学传作的意义。
  C.农民作家所拥有的条件,是不可能靠文学来发家致富的,他们同读者分享的是自己的体验,而生活的相似是分享体验的基础。
  D.农民作家以历史的使命感,来书写生活,发自内心,反映现实。作者认为,农民作家连同自己的书写确实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全息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就农民作家这个特殊群体及其创作的意义,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对农民作家的创作及其意义的评判仍需从工具主义的角度来定位。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波澜壮阔的,但能与时代相呼应的重大而深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是写作者们没有去生活中找文学,缺少生命的灵动。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农民作家的生活有时是贫瘠的,他们的感触经常是赤裸裸的,所以他们的表达虽然带着变革时代的体温,但时常也是一种个人经历的宣泄。
  D.全文首先列举了时下人们对农民作家及其创作的评价观点,继而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他们对于时代的重大意义,最后揭示了农民作家的创作实为谋生之举的生活本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农民作家的创作,有人认为为“写作改变命运”,有人称赞农民写作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有人说即使贫困中的写作也远比玩麻将有价值。
  B.虽然当代畅销书销量之高,网络写手之快,空前绝后,但纯文学刊物的倒闭,作家共同体的衰落等等,都在传播着一种信息,文学衰落了。
  C.想要有可能拥有这个变革时代的特征性记忆,就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反观生活,反思人生,反映现实,艺术地再现之。
  D.文学中如果没有人的发现和人的追求,脱离生活,那么作品提供给读者的是“消费体验”,而不是共鸣、震撼或接受美学意义上创作的延续。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友谅,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
  友谅初尝为县小吏,其时徐寿辉兵起反元,遂往从之。后文俊欲谋杀寿祥不果,奔黄州;友谅因乘机袭杀文俊,并夺其军,自称平章军。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次江州。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①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太祖患之,与战于武昌。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