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62
- 资源简介:
约6920字。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体:回忆性散文(1926年9月18日)鲁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过童年。童年,是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快乐岁月。// 那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充满好奇,仿佛全世界的每一个小小的事物、每一件细微的事情,都能吸引我们惊讶而向往的眼神。// 童年,当然是快乐、幸福的,那时候,我们的头脑还很单纯,还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纠结,还不明白世界的黑暗、和人生的艰辛。// 但是,成长是必然的,每个人最终,都得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这,是生命的规律,也是生命赋予我们的使命。// 那么,那些令我们如雷贯耳的名人们,他们的童年,又和我们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名人们,总是给我们神秘的感觉,我们所能看到的,往往也只是他们在公众场合中的表面形象。// 比如鲁迅,我们看过他的照片,于是,我们只知道:鲁迅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作家;我们读过他的几篇文章,我们顶多,也只能了解他的一些看法。但是,关于鲁迅的童年,大家又了解了多少呢?
好,今天,在我们已经道别了童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这位一向严肃、庄重的鲁迅先生,他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
首先,我们先来对本文,进行一下简单的预习。
二、学生预习
这里,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加以思考——
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标题,显然是有时间顺序、和地点顺序方面的暗示的,由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呢?
2、鲁迅,是咱们比较熟悉的一位大文豪了,那么,你能具体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作家吗?
注意:关于鲁迅的介绍,要包括他的籍贯、作品,以及他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
3、快速浏览全文,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先来完成、本文当中、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三、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注音解释:
【确凿】的确,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鉴赏】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方正】正直。
【人声鼎沸】人数众多,声音嘈杂。(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
【倜傥】洒脱;不拘束。
【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有礼貌。
【缠络】缠绕在一起。
【觅食】寻找食物。(觅,寻找。)
【渊博】(学识)程度深,范围广。
【宿儒】读书很多,学问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或长久从事某工作的。儒,指读书人。)
【菜畦】菜地。(畦,园地里划分出来的小区域)。
【长吟】持续地鸣叫。
【云霄】极高的天空。
【倘若】连词,“如果”的意思,用于书面。
【后窍】肛门(屁眼儿)。
【纳凉】乘凉。(纳,享受。)
【机关】计谋;心机。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成语。安然入睡,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同义词:高枕安寝、高枕安卧、高枕无忧)。
【陌生】生疏,不熟悉。
【相宜】适宜。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亲近。
【筛】用竹子等做成的一种有孔的器具,可以把细东西漏下去,把粗的东西留下。
【秕】果实不饱满。
【系】结,扣。
【得失】得到的和失去的;这里指成功和失败。
【缘由】原因。
【无从】没法。
【Ade】德语,“再见”的意思。是告别时的口语用词,多用于儿童语言中。
【方正】指行为、品质正直端庄。(同义词:正派、正直。)
【质朴】朴实;不造作。
【消释】消除,融化。动词。同义词:消解、溶解。
【毕竟】到底。
【乃】就是;原来是。副词。
【习字】练习写字。
【对课】旧时私塾中的一种功课,即对对子。
【三言】三个字。言,字。
【蜕】蛇,蝉等脱下来的皮。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同义词:同学。)
【戒尺】旧时对学童施行体罚的木尺。
【入神】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
【绣像】明清时代章回小说卷首的文学人物画像,或每回回首前的故事情节插图。
【影写】临摹,描摹。
【片断】整体当中的一段(多指文章、小说、戏剧、生活、经历等)。
【寇】盗匪,侵略者。
【绅士】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如地主或退休回乡的官僚。
多音字
拗:ǎo 拗断ào 拗口niù 执拗
宿:sù 宿儒xiù 星宿xiǔ 一宿
折:zhé 折断shé 折本zhē 折腾
系:xì 关系jì 系住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下面,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
鲁迅,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叫(周树人),表字是(豫才),小名儿叫(樟寿)。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刚好三十八岁,这一年,他开始第一次使用(“鲁迅”)的笔名。他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等专集。)
鲁迅先生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标题中提及的这个“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个什么地方呢?
三味书屋:是清代末年、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12岁时,开始在这里求学,他的老师,是一位名叫寿镜吾的老先生。三味书屋,原本是寿家的书房。寿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 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三味”是指:读经典,有如吃米饭;读历史,就像吃菜肴;读诸子百家的作品,就像在美食上添加上好的调料。米饭是主食,菜肴是美食,而调料是佐食,这,就是所谓的“三味”。// 其实,说到底,就是突出和强调了什么?——读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可能不少同学还知道:鲁迅和三味书屋之间,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关于“早”字来历的小故事——
当年,在三味书屋里,鲁迅的书桌右角上,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少年时代亲手刻的。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为了痛改前非,他就用小刀,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以次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就再也没有迟到过。(但现在,咱们可不能再学他那样,在课桌上刻字了,这叫破坏公物。)
四、文本学习
(一)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先从整体上,来感知一下本文的内容。
1、首先,本文的标题,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为我们透露出了哪些信息呢?
a)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名
点明了:全文重点要记叙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鲁迅早年家中的后花园——百草园;另一个,就是后来他上学的私塾——三味书屋。// 而“从……到……”的这个句式,则是表明了:文章是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b) 也就是说:全文,正是记叙了作者小时侯的两个生活片段。那也就是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快乐无忧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生活。
2、那么,下面,就请大家将本文的两个部分划分开来吧!
明确:
一(1——8)记叙百草园快乐无忧的生活。
二(9——24)记叙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生活。
3、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