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师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3150个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师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借助网站资源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2.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方法]
诵读体味探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web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以古典名曲《昭君怨》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的滚动字幕、“杜甫草堂”凄冷的flash画面。
“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零距离接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向我们讲述的世间怎样的故事。
【说明】:用《昭君怨》做背景音乐,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凄美、哀怨的的氛围。
二、作者追踪
杜甫(712-770),唐朝伟大的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三、草堂听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说明】: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