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21题
福建省柘荣一中 林元荫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其后两题。(6分)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①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描述并简析上片的意境。
答: 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惊动了。
(2)结合诗句分析,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答: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的心情。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有人说,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精神所在,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诗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既见出山中水清夜静、月白花香的自然美景,又从
“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示出童心不减、逸兴悠长的主观情态,不但揭示了诗人赏玩忘归的原因,也给读者无限遐想的天地,确实是全诗精神所在。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都者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5.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未展芭蕉
钱 王羽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抓住了划线文字,意思对即可得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6分)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断雁:孤雁。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3分)
答:少年时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