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课堂实录7
- 资源简介:
约5760字。
《吆喝》课堂实录
该课获2010年中语会第二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王生福/执教、整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先生的散文《吆喝》。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文中哪句吆喝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师:我们两个不谋而合,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个。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的,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生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师:看样子大家印象比较深的是乞丐的吆喝,可能是因为大家平时很少听到这样的吆喝。除了乞丐的吆喝,文中更多的是小贩们叫卖的吆喝,但是作者却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叫卖,而是给了它很高的评价。作者称它为什么?
生1:声乐。
师:声乐是什么意思?
生2:歌唱。
师:是一种歌唱的艺术,这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评价。作者还称吆喝为什么?
生3:口头广告。
师:对,吆喝就是一种口头广告,这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评价。还有吗?
生4:戏剧性的叫卖艺术。这是对吆喝的综合评价。
师:啊,作者把它称之为艺术,又称为声乐,一种歌唱的艺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艺术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生1:我觉得这些吆喝词编得很有特点,很幽默,抑扬顿挫。
师:词儿编得特别好,尤其是那两个乞丐的吆喝,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屏显。)
欣赏“吆喝”领略艺术魅力
烤白薯哇真热乎
葫芦儿——刚蘸得
葫芦儿——冰塔儿
喝了蜜的大柿子
萝卜赛过梨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就剩两挂啦
师:老师选择了部分文中的吆喝,你们说说这些吆喝的特点、艺术性体现在哪里?
(生思考后交流。)
生2:“烤白薯哇真热乎”,在冬天听到这个吆喝感觉热乎乎的,迫不及待地想买。
师:这个吆喝里面最吸引人的是哪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