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380个字。
《木兰诗》教学案
课题:《木兰诗》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主备人:陈文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背诵默写课文
课前预习:
一、读。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知晓课文大意。
二、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鞍鞯()机杼()辔头( ) 戎机()
阿姊()衣裳()可汗()扑朔()
啾啾()霍霍()赏赐()鬓角()
胡骑()策勋()帖花黄()雌雄()
军帖()十二转()燕山()金柝()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木兰当户织()惟闻女叹息()东市买骏马()
赏赐百千强()出郭相扶将()愿为市鞍马()
著我旧时裳()双兔傍地走()旦辞爷娘去()
3、翻译下列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翻译:三、看:附录一:作品简介。
附录二:《孔雀东南飞》
附录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板书:《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乐府双璧”:南朝:《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
3、何为“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
二、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点拨)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字音。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要求:
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语言比较精炼,做到简明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而不必像句子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同时要注意情节内容的顺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