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空气》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1800个字。
7、致空气
惠来慈云实验中学吴素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的情感。
2、了解象征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堂课,我们学习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席慕蓉的《长城谣》和纪弦的《一片槐树叶》,知晓了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既可以叙事,也可以抒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当代诗人邵燕祥的诗《致空气》。
二、初读诗歌
1、听读诗歌,注意诗歌朗读的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3、指名读,点评。
有人说,当你记忆里有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最好去写小说,当你心中激情澎湃的时候最好去写诗歌。所以读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节奏读出感情。我们除了根据内容确定朗读的感情外,还应根据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艺术风格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4、介绍作者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诗歌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邵燕祥,1933年出生,当代著名诗人。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由于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及时代的演变,使这一时期的的作品呈现出凝重厚实的意味,显得更为稳健与成熟。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5、齐读
在了解了作者及创作背景,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三、品读诗歌
1、诗歌绝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请同学们试着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是全诗的总结。)
板书:
一、(1)总括空气的特点;
(1)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
(2)给“我”以生命。
二、(2-5)对空气的具体讴歌 (3)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4)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三、(6)全诗的总结。
2、齐读第一节,思考:“我”指代谁,“你”指代谁?为什么把“你”称作“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