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2、了解叙述和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3、训练学生听辨说明文中说明、叙述、描写的内容,能够抓住文中对事物进行说明的关键性语句。
二、{重点提示}
1.本文层次安排及主要内容:
本文是从死海的本质特征,死海的形成,死海的现状与前景三个方面对死海进行说明。全文共有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
文章开篇先交待了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又介绍了死海具有的“海”的一般特点:波涛起伏,无边无际。而后,文章着重介绍了死海自身的特点:没有鱼虾,没有水草,指出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写死海中“令人惊叹”的现象:“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这就又写出了死海“不死”的独特之处。死海的“死”,指动物、植物之死;死海的“不死”,指人在海水中不会被淹死。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和对文章标题的说明。
为了说明“死海不死”,文章第3段引用了罗马统帅狄杜处决奴隶而奴隶们屡淹不死的传说。
为了科学地说明“死海不死”,文章第4段用统计数字说明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因而浮力大,淹不死人。列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死海“咸度很高”的这一主要特征。正是因为死海具有这样一种特征,才使得鱼虾水草不能生存,人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死海的“死”与“不死”皆缘于此。
这四个段落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第二部分(第5、6段),说明死海的形成。
要说明死海的特征,就要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在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说明之前,文章先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传说。文中用:“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这句话转到科学具体的说明死海的形成原因上面来,文章从三方面人手说明死海的成因: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这是地理因素;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这是化学因素;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淀的矿物质越积越多,这是物理因素。这三方面因素总的来说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7、8段),说明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第7段,写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使死海出现了不少生气。这就又从人们现阶段对死海的开发和利用,写出了死海“不死”。从这一角度揭示死海不死,写出了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结果。第8段,作者依据死海成因“是自然变化的结果”推测,由于海水蒸发量大于输入量,“在不久的将来……死海真的要死了!敲起保护死海的警钟,激励人们为了死海“不死”,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这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从“几十年前”到“而今”,再到“数百年后”。
2.本文的说明顺序: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两个特点,从分析现象人手,以狄杜处置奴隶的传说为例,对死海不死的特点加以印证,自然过渡到对死海的本质特征的科学解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