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暑期专题复习之三——文言实词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复习 考查文言实词积累掌握情况
二. 重点、难点:
(一)实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学习文言文,理解词义至关重要。汉字历史非常悠久。我们现在把上古文献中所能证明的意义叫作“本义”,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一个字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些意义都是从本义直接引申或间接引申出来的,一般称为引申义。例如“采”,从甲骨文看,上面是手爪,下面的“木”,是长着树叶的树,整个字像用手采摘树叶的形状,是会意字。《说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可见,“采”的本义是用手摘。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由“摘取”义,引申为“选择”。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还可引申为“收集”(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如《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还可同音相借,借“采”作“彩”,色彩(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彩”)。如《史记•项羽本纪》:“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由“色彩”又引申为“彩色的东西”“彩色的丝织品”(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如 错《论贵粟疏》:“衣必文采,食必梁肉。”又可引申为“文章的文采和词藻”,“人的神色、神态、颜色”等。
二. 词义的演变
词义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比古义范围大,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是黄河的专名,现在泛指一切河流,“秋”,本来是一年四季中表示第三季的名称,杜甫《绝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里的“秋”却是“年”的意思。
词义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比古义范围小。如“瓦”,古代指“一切瓦器”。《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现在只有房顶上盖的才叫“瓦”。又如“怜”,古代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怜悯”,《信陵君窃符救赵》:“独不怜公子姊邪?”另一个是“爱”,《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现在只有“怜悯”这个意思了。
词义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到乙范围。新义产生后,排斥了旧义,而新义与旧义有一定的联系。如“兵”,原指武器。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后来转为掌握武器的士兵。“然”,本义是“燃烧”,《孟子•公孙丑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后来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形容词“对、是的”等,这些假借义排斥了本义,词义发生了转移。
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的众多义项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区别,情况也较复杂。如韩愈《师说》中的“师”,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