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第四次作文训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高中作文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9/6 13:34:29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40字。

  高二下第四次作文训练
  编者周一弓
  一、训练目标:学写随笔。
  二、训练指导
  (一)什么是随笔随笔是随意而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一种文体。题材广泛,生活见闻、往事漫忆、所思所想、作家作品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掌故轶闻等等,都是随笔材料。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不太作理论阐释,行文缜密活泼,结构自由谨严。简言之,随笔就是在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当然,这些材料必须有意义、能给人教育和启迪。
  (二)随笔的分类根据所写题材来看,随笔大概有两类:
  1.生活随笔把生活中令我们感触很深的事情或者相对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就是生活随笔。
  2.读书随笔(或称之为“读书笔记”)每读一个作品,掩卷深思,肯定有很多想法——或者是被文字传递的情感打动,或者对书中人物的经历、道路产生共鸣,或者被文章的叙述方式所吸引,或者被优美或深沉或华丽的语言所震惊。把这些感受记录下就是读书随笔。
  此外,根据表达方式分,随笔又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三类(详见教材)。
  (三)写随笔的态度——“随意而不随便”目前,同学中对随笔有两种偏颇态度:一是不当回事。随便涂几笔,交差了事。二是太当回事。认为随笔是散文,就要符合散文的条条框框,还未下笔就忧心忡忡,自然写不出好作品。随意而不随便,这是对待随笔的正确态度。随笔自由灵活,记事抒情,夹叙夹议,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只要认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问题、努力磨砺文笔,就能写出好的随笔来。
  (四)写好随笔的一个方法——修改写好随笔的方法很多,这里只谈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善于修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怎样修改随笔呢?抓好如下环节即可。
  1.朗读自己的随笔,做到用词准确、搭配合理、标点无误。2.观点要符合事理逻辑经得住推敲,发表不同看法要有根据。3.形式上要行文简洁,富于变化,改变惯常的书写方式。
  (五)例文评点
  例一:
  原文 评点与修改意见
  我看新诗与旧体诗
  中国人习惯以白话文运动为界,把诗分为旧体与新诗的。旧体诗从古至今逾有千年的传统,而新诗不过近百年的历史。
  很多人说新诗比旧体诗好,我看不尽然。这世界上,大多数物体不能用黑或白简单衡量,它们可能是介于黑或白之间的灰。所以用二分法显然是武断的。当然换一种说法,我可以说我喜欢新诗,不喜欢旧体诗,这当然是可以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这是感性的认知。从这方面讲,我更喜欢旧体诗词,因为它毕竟对文学的修养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尤其喜欢岑参、王昌龄、陆游等人的诗词,写到这里,想起陆游的一首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是何等的豪迈!又想起“小杜”杜牧的《河湟》:“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是何等令我心驰神往!又想起李商隐那“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色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的情怀。温庭筠那“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细腻,不禁让我想喊出:“中国的旧体诗词是何等的美丽、深邃!”
  那么理性地分析,结果又会如何?
  一方面,旧体诗对平仄押韵要求严格,所以对文学功底要求也较高。若想真正写好一首旧体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新诗相对开放,不拘泥于形式,较强调能够表达出思想与感情,对于一般作者而言则相对容易。
  但另一方面,因为旧体诗(甚至包括词)平仄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背诵,因此也易于口口相传;但新诗格式各异,有些过长,难于记忆,所以很大一部分只能依赖笔录,流传性自是没有旧体诗广。
  由此可见,通过理性分析,二者各有利弊。对于古人而言,他们习惯于古文写作,将一件事浓缩成几个字的能力也较强;而我们接受白话文教育,对古文的欣赏能力和对事件的浓缩能力则大打折扣。所以以我们的眼光评价旧体诗和新诗显然是不客观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阅读才能加深我们的认识
  最后,以一首词人吴文英的《点绛唇——试灯夜初晴》结束。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开首简明扼要。
  观点要经得住推敲,发表不同看法要有根据。“很多人说新诗比旧体诗好”,“很多人”是谁?怎么说的?提出比较“尖锐”的观点要有根据。
  行文注意事理逻辑。岑参、王昌龄有“诗”传世,无“词”作传世,所以统说三者的“诗词”不够准确。
  作者的诗词储备很丰富,值得称赞。
  从感性、理性两个方面结构文章,显出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字可删去。
  旧体诗就没有篇幅长的吗?《离骚》、《长恨歌》就很长,可见诗歌长短并不是流传广泛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此观点值得推敲,表述观点要经过深思熟虑,不能信口就说。
  以吴文英的词作为随笔的结尾,目的何在?如果引用的诗词作品与文章没有联系,没有多大意义,还有堆砌之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