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8
- 资源简介:
约93750字。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语文版)
目 录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1)
第一单元
1. 背影 …………………………朱自清(4)
2. 永久的悔 ……………………季羡林(7)
3.*铁骑兵 ………………………杨 朔(11)
4.*苏珊•安东尼 …乔安娜•斯特朗等(14)
第二单元
5.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 青(17)
6. 现代诗两首…………………………(20)
长城谣
一片槐树叶
7.*致空气………………………邵燕祥(23)
8.*樵夫,别砍那棵树………………………
乔治•铂金斯•莫里斯(25)
第三单元
9. 日出(节选)………………曹 禺(26)
10.钦差大臣(节选)…………果戈理(32)
11.* 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35)
第四单元
1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38)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41)
14.我有个梦想………马丁•路德•金(46)
15.* 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50)
第五单元
16.南京大屠杀………………温书林(52)
17.寻找时传祥………………孙德宏(56)
第六单元
20.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58)
21.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61)
22.* 古文二则………………司马光 (62)
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23.* 公输……………………《墨子》(64)
24.诗词五首………………………… (68)
第七单元
25.桃花源记…………………陶渊明 (71)
26.岳阳楼记…………………范仲淹 (74)
27.* 醉翁亭记………………欧阳修 (77)
28.* 湖心亭看雪……………张 岱 (79)
29.诗词五首………………………… (82)
学期期末试卷…………………………(87)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总体要求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跟上时代步伐。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培养思维能力型转变。
2.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3.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
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4.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
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一、导入〖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教学内容和步骤: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师】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讨论讲解全文。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论讨讲解【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分析〗(理解记叙的要素)【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分析〗①祖母死了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分析〗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情念旧事,思念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