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60个字。
《永久的悔》说课稿
洛阳市第四十八中学魏振廷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研究
《永久的悔》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我的教学设计意图是:
1、把握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4、体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感情。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的确定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记叙文阅读的基础。由于文章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情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讨论与探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由上,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和朗读法。
(一)讨论法理由:
1、讲授法是单向的信息流动;而讨论法是师生相互提问、共同参与,信息流动是多向的。
2、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二)朗读法理由:
1、把握文本角度——文章表面上看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但贯穿始终的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因此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线索。
2、品味语言角度——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没有任何渲染。但正是这些极其平常的日常絮语,却蕴涵着作者的挚爱深情。因此,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体味作者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育理念,我以为,“知识•能力”的培养应当在学生把握文本的“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借以达到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此,我从三个“维度”出发确立教学目标——同时把“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确定为教学重点。
从我们所面对的一群物质生活优越的孩子,面对他们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的客
观现实出发,把“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的设想
(一)闫维文歌曲《母亲》导入课文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v 知识•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v 过程•方法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v 情感•态度•价值观v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试入清华大学,1935
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代表作:《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检查预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1、字词识记
恃而不恐懵懵懂懂唾手立锥之地难以下咽够呛
Shì měng tuò zhuī yàn qiàng
2、词语积累
望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文中形容后悔的事情很多。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