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集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
江苏通州教研室王云娟原创资源投稿到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www.ht88.com),未经本人和资源站允许谢绝转载。
*****************************************
欢迎大家监督原创资源的真实性,如发现造假及拼凑请向本站指出,我站将奖励举报者并曝光假原创资源提供者。
*****************************************
六 往事依依
教材解读
这是于漪老师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2至5)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进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第三部分(6、7)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课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多处前后对照。
目标预设
1.了解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品味课文语言,学习课文写法。
2.理解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3.领略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
资源利用
教材开发:课文中的插图再现了听国文老师教辛弃疾的词的场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关资料:借助于漪老师的照片让她的形象具体可感;阅读《千家诗》感受祖国大地的“气象万千”;阅读《南乡子》、《南归》想象老师讲课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生经验:初一学生面对这样一篇出自长者之手的文章,很可能难以产生共鸣。希望通过于漪老师的文学往事,尤其是对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深切回顾能让今天的学生也领略到语文的魅力,也能像于漪老师一样热爱语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程实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教了五年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的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她是谁呢?
七 幼时记趣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时代的乐趣。作者紧紧围绕“物外之趣”选择材料,三件趣事写得详尽具体,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把事物形象描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另外课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很富有表现力,使人如见如闻,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目标预设: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习观察、想象、联想,提高写作能力。
资源利用:
1.教材开发: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建议充分利用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帮助理解文意。
2.相关材料:利用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教师还可自制三幅图画“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投影或制成课件,使课文内容更加直观,更加丰富。
3.学生经验:文中的几件趣事,学生大多经历过,引导他们积极回忆,再与课文文字对照起来,这样可能会学得更主动,更快乐,印象更深刻。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程实施:
八 十三岁的际遇
教材解读:《十三岁的际遇》是由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的文章。作者以对北大“惊奇、喜悦、感动”的情感为线索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情感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用空行隔开:第一部分(第1~5段),是“我”七岁到十六岁的生活剪影。第二部分(第6~12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重点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大图书馆,二是北大人(包括北大的学子,北大的老师)。第三部分(第13~17段),作者用诗言志,表明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流露出“我”对北大的深情,与开头相呼应。
目标预设:
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2.体会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3.学习作者的精神,立志成材。
资源利用:
教材开发:课文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传情达意真切动人,抒情叙事富有感染力,作者的心灵跃然纸上,引导学生多读几遍,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相关资料:有关田晓菲、北大的资料图片
学生经验:每一位学生都曾有过美好的梦想,都崇拜名师,向往名校,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心底的这种向上的愿望,激励学生确立目标,立下志向。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