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70字。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
《巴东三峡》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散文。作者以游览顺序为线索,依次描写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课文难度不大。
1. 通过画作者行程路线图,总体把握作者游踪。本文以作者游览三峡的顺序为游踪。按照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顺序记叙和描写。
2. 体味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中蕴涵的情感。
3. 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来写作这篇游记,是文章的语言的一大特点。
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4. 作者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一个“险”字,抓住江水“窄”“急”“曲折”“多滩”等特点。写巫峡的山,突出其山峰之“高”,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作者并未亲见巫山之云,文中描写乃根据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
《周庄水韵》
同是游记,本课与上一课有所不同。《巴东三峡》是写作者一次游览三峡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周庄水韵》写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多角度地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多姿多彩。《巴东三峡》突出的是壮美,《周庄水韵》则体现了柔美。
1. 周庄是著名的江南古镇,景点很多,但作者一概不写,而是紧紧抓住周庄最突出的特点——“水韵”,竭尽铺排,无论是写雨雾缥缈,还是写雪后初霁,乃至写春夜中的水中倒影,都是从不同角度充分展示周庄的“水韵”特色。
2. 作者三游周庄,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但简略不等于简单,写前两次游周庄,作者以简约的笔法描绘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面。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值举办旅游节。景色和情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写第三次游周庄,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有条有理。写第二次游周庄时,听到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而此时却真的在河面上聆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了。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都很优美。
3.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文眼,作者由“梦”起笔,写到“梦幻般”的现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耐人回味。本文叙述、描写很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地上到天空、由神话到科学依据,等等。本文语言优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大量的叠词,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1.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