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20个字。
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安庆市区答题情况分析
2008年中考阅卷工作在市教育局统一组织下顺利完成。阅卷前,语文学科组召开了题长会议,根据具体情况拟订了评分细则,以统一尺度规范操作,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份试卷。今年我市语文试卷总数为9674份,共抽调了53位阅卷老师,采用了分组流水作业的形式,其中作文阅卷采用两人独立阅卷评分,取其平均分为最后得分。阅卷结束,我们随机抽取了10个考场的试卷,进行了定量分析,现将具体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今年中考试题,仍然遵循“稳中求变、突出创新”的原则,试卷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有浓厚的语文味,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一原则在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表现的尤为突出。“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安排的试题,分别涉及“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等三个方面内容,试题难度较之往年有所提高,侧重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古诗词默写部分,赋分10分,有两小题。第一小题赋分6分,要求考生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第二小题赋分4分,要求全诗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道题继承了往年的命题原则,即强调考生要有适当的语文积累、尤其是古诗文积累,要求考生熟练背诵并掌握《课标》和《考纲》中所列出的古代诗词及文章。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如要求全文默写,这出乎很多考生和指导教师的意料。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以往在中考复习时教师只抓古诗文中重点语段、重点语句的做法,更加强调语文积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地位。根据这样的命题规则,我们不难想象,未来不排除出现要求考生默写整个语段的考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将语文积累提高到更加重要的基础地位,把语文积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里,而不是临近中考通过高强度的习题训练来押宝猜题。
从阅卷情况来看,这道题的人均分为8.27,得分率为83%。这反映了多数语文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严格要求学生熟记、背诵和掌握古诗文。但是,也又很多考生因为各种原因丢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书写不规范丢分。个别考生在补写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的时候,存在字迹潦草、模糊、难以辨认甚至错误的现象,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焉”字,很多考生将底部的四点写成了一横,导致丢分。再如个别考生在书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痕”字的时候,少写了“两点水”,致使该小题不得分。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以身作则,确保板书书写规范;同时,针对容易写错的字词,作出强调;最后还要进行针对性训练,降低学生的出错率。
二是同音、近音错别字现象严重,多数考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丢分。如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苔”写成“台”、“痕”写成“横”,有如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的“缤”写成“宾”,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涨”和“烛”分别写成“长”和“竹”,还如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身”写成了“生”。这提醒广大教师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对同音、近音字书写的甄别能力,只有做到平时警钟长鸣,才能保证考时不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