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70字。
08中考文言文复习(实词一词多义)
苏觉清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衣食所安 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
3.鄙: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身低下
4.毕:
毕力平险 尽
录毕,走送之 完毕
5.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6.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束手无策 计谋
7.称:
不以千里称也 称作
流辈甚称其贤 称赞
先帝称之曰能 称赞
8.诚:
帝感其诚 诚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的确,实在
9.驰: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10.出:
卷石底以出/水落而石出者 露出
不敢出一言以复 说、说出
殚其地之出 产出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日出而林霏开/出入之迂也 出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外
出淤泥而不染 长出
11.当:
当余之从师也 当……的时候
当其租入 抵挡
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前
当奖率三军 应当
今当远离 将要
12.道:
伐竹取道/行道之人弗受 道路。
08中考文言文复习(虚词)
苏觉清
一、之
A.动词,到……去; B.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C.指示代词,这、此;
D.结构助词,“的”; E.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F.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G. 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1.心乐之 2.永州之野产异蛇
3.无丝竹之乱耳 4.故为之说
5.送孟浩然之广陵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何陋之有?
二、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B.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C.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D.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相与步于中庭 2.余将告于莅事者
3.积于今六十岁矣 4.苛政猛于虎也
5.皆以美于徐公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而
A.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B.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C.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D.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E.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F.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G.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H.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