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望海楼·登拟岘台》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9/9 20:29: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90个字。
  诗二首(《望海楼》;《登拟岘台》)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读懂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不同的意境。
  2、学习“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感悟“以我观物”的抒情特点,体会诗人或伤感或恬淡的情
  怀。
  说明:
  对于《望海楼》和《登拟岘台》内容的理解,意境的感悟以及诗人情绪的把握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质疑解疑;值得注意的是两诗虽同为登高览景抒怀之作,但作者的写景心境不同,诗人寄寓诗中的感情也大相径庭,教学中应该在学生自主感悟中加以引导点拨。
  这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米芾是一位画家诗人,《望海楼》就是他结合语言艺术和画家所长,采用多维度多视角丰富立体描绘景致的“画卷”;陆游的《登拟岘台》写得飞动潇洒,尤其是颔联、颈联情景交融,使自然景观变成了物我交融的有我之境,呈现出雅洁冲淡清新洒脱的格调。九年级的学生应该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鉴赏能力,因此设置了教学目标二。
  诗歌的教学教师切忌“嗜讲”,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悟、品,才能真正领会诗之气韵,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目标归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析两首诗歌不同的写景特色,学习《望海楼》“出人意表”的抒情方式;学
  习《登拟岘台》“以我观物”的抒情特点;熟读、背诵。
  2、难点:体会《望海楼》中诗人伤感之情,《登拟岘台》中诗人豪放的个性和冲淡坦
  荡的胸怀。
  说明:
  这两首诗中的楼和台,有的作为写景的立足点,有的作为写景的观察点,在理解时应注意区分;而且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可谓“一忧”、“一乐”,不尽相同,要能够加以准确体会。
  朗读是轻松自然地把握诗意、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内容,还要渗透一定的朗读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熟读成诵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
  《望海楼》更多的着墨于绘景,角度多层次丰,只在尾联出人意表地情调急剧变换,透露出茫然、低沉、伤感的情绪,要理解感情有一定难度。《登拟岘台》的写作又异于前者,它在写景中渗透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情景交融。两首诗风格各异,气韵不同,各具魅力,比较赏析不能粗浅,需细细辨别品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介绍望海楼、拟岘
  台。
  2、我国古人有登高览胜之趣,许多亭台楼阁因此闻名,也有许多文人因“楼台”而被世人铭记,你能说说吗? 1、可由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自行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楼有宋襄的题字“望海楼”。
  拟岘台:在抚州(今属江西),因其地山川之形很像湖北襄阳的岘山(晋代羊祜登高游览处),故名拟岘台。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崔颢——《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等 课前搜集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已学诗文知识迁移为学好全文蓄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