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各省市模拟题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4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6/21 22:05:37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400字。 
  2008年全国重点省市模拟体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阅读
  山东省滨州阳信县第一中学   边建新
  一、(2008年4月湖北省黄冈、襄樊、孝感、宜昌、荆州五市高三统一调研测试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人类如何前往距地4.37光年的类地行星
  在距离地球4.37光年外的“半人马座”,很可能存在着一颗适宜生命的类地行星——阿尔法星。人类如果想要前往这颗行星上生活,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顺利抵达呢?
  或许反物质发动机可以被用来提供动力,其动力来自于反物质与物质相互湮灭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然而,这种反物质发动机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航行中产生足够多的反物质并将其储存下来。科幻小说作家、美国宇航局物理学家杰弗里·兰迪斯说:“目前,所有制造反物质的方法都需要大型粒子加速器,并且产生的反物质还为数不多。此外,如果要储存一克反物质的话,则需要一吨磁铁。储存大量反物质的想法听上去非常轻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那么轻松了。这个设想目前还未被推翻,一点反物质就可以帮我们一个大忙。”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施蒂芬·霍金此前曾表示,人类未来必将会离开太阳系寻找别的可生存行星,反物质能源将是星际旅行中飞船的主要动力。霍金说:“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产生的能量,可使飞船达到亚光速。这样我们仅需六年就能够飞抵最近的恒星。”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是恒星际航行中极有前途的方式。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能量定律,利用物质——反物质湮没反应能把质量全部转变成动能,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物质的潜能。
  物理学家罗伯特·布沙德则提出另一个设想,就是使用电磁场,通过吸收纯氢来为核动力火箭提供燃料。把核燃料做成很多细小的颗粒——“微型氢弹”,然后通过激光或者粒子束加热到极高温度并引起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粒子流将形成反作用推力。逐个点燃“微型氢弹”可获得脉动式的持续推力。不幸的是,布沙德的这种喷气引擎可能无法工作。兰迪斯说:“星际媒介并不如布沙德想像的那么密集。到目前为止,所有尝试设计某种喷气引擎的想法产生的都是后拖力而不是后推力。况且,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如何利用星际中的纯氢作为聚变燃料。这个主意虽然不错,却不现实。”
  光航行可能是另一种方法——依靠光束提供的轻微推力进行轻便的反射航行。光航行并不只是利用来自太阳的大量光能,它还利用了激光束提供额外推进力,尤其是在飞船航行到距离太阳较远处时。借助激光进行星际航行的问题在于,需要在很长时间中使用大量的光,以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这意味着需要在整个航行过程中一直使用大量高能激光。
  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相比,激光推进最突出的优点是不需携带燃料。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只需对空气加热,穿越大气层后,只需少量工作物质即可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激光器以来,由于激光推进巨大的潜在优势,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发达国家联合攻关,在激光推进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美、俄等国已经提出并制造出了激光光船,并把激光推进作为发展运载工具优先考虑的目标。据预测,如果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能够取得突破,到2015年前后,利用激光推进系统可将数百千克的小卫星送入轨道。
  (选自《中国UFO资讯网》2008年3月18日,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描述的星际航行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装利用物质——反物质对冲以提供动力的反物质发动机的星际飞船,其速度可接近光速。
  B.因为反物质潜能巨大,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恒星际航行的极有效方式。
  C.用电磁场吸收纯氢作为燃料的核动力火箭,其动力来源于众多微型“氢弹”的爆炸所形成的反作用推力。
  D.光航行,即可利用太阳光能,也可利用星际飞船上安装的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束提供的推进力进行反射航行。
  6.B(“反物质潜能巨大”错误,是物质/反物质对冲产生的能量巨大)
  7.下列对几种星际航行方式优劣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行同等距离的星际飞行时,安装反物质发动机的飞船所需的反物质的量远低于传统的化学推进方式所需的能源量,但反物质的获取和储存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B.使用电磁场来为核动力火箭提供燃料的方式,其优势之一在于不需预先携带纯氢燃料,而是从星际空间中吸取,但它的喷气引擎可能无法工作。
  C.之所以把激光推进作为发展恒星际运载工具优先考虑的目标,就是因为它不需要携带任何燃料,且极易成为现实。
  D.物理学家罗伯特·布沙德的设想尽管不错,但是还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所有尝试设计某种喷气引擎的想法所产生的都是后拖力。
  7.C (“不需要携带燃料”只是其最突出的优点,而不是成为优先考虑目标的全部原因;“极易成为现实”也有错误,因为它也有难于突破的问题—“借助激光进行星际航行的问题在于……”)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储存大量反物质的设想虽然目前还未被推翻,但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B.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利用反物质能源的设想,遭到了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杰弗里·兰迪斯的质疑和否定。
  C.星际空间中纯氢的密集度并不如布沙德想像的那样,而且对利用这些纯氢作为核聚变燃料的问题,人们也并不真正了解。 
  D.光航行式星际飞船要在人的寿命期间迅速抵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需要长时间地大量地使用高能激光,而现有的激光器显然还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8.D( A“未被推翻”的是用“反物质发动机提供动力”的设想。B没有质疑和否定 。C“纯氢的密度”错,原文是“星际媒介”。从语境看,“星际媒介”绝非“纯氢”。应大体相当于螺旋桨推动轮船前进所需要的水,喷气发动机推动飞机所需要的空气。因其“密度”太低,不能给喷气引擎提供足够的反作用力,所以产生的是后拖力而非后推力。)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有科学技术的熟练程度看,光航行是人类星际航行方式的首选,也必将是人类抵达阿尔法星的第一种航行方式。
  B.再过七年左右,新一代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就能够取得突破,那时人类就可以开始星际航行了。
  C.由于物质/反物质对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物质的潜能,反物质能源将被作为恒星际飞船的主要动力,所以星际飞船安装反物质发动机将是人类未来的必然选择。
  D.通过与文中所述的这几种恒星际航行方式的比较,可以感觉到传统火箭主要有速度和燃料两大不足。
  9.D(从与几种“设想”的比较中可推知    A“必将是……第一种方式”不对,  B“研制能够取得突破”原文只是假设而不是肯定,“开始星际航行”错,人类的星际航行早在登上月球时就有了,C“反物质能源将被作为恒星际飞船的主要动力”只是霍金等人的看法,“未来的必然选择”太绝对。)
  二、(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拖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教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轨道。今后一段时问,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的科学探测目标:荻取月球表面三堆立体影像,从而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分析月面有用元素舍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荻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教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宄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空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花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我四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了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了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有关负责人称。卫星总重2350千克,本体尺寸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对月定向工作。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大于1年。
  具体飞行程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相轨道段。卫星与运戴火箭分离后。通过3次近地点变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奔向月球的地——月转移轨道。二是地月转移轨道段。卫星要在该阶段飞行5~6天,其间会进行2~3次中途修正,以确保正确进入预定月球轨道。三是环月轨道段。当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开始减速制动,通过3次近月点制动逐步降低轨道近月点,最终到达高200千米的极月圆轨道。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共约8~9天。目前卫星设计飞行速度为每秒十几千米。这一速度还可进一步提高。
  根据预想,未来第二期计划将用月球车对月面进行巡视勘察,并拟建立一个月基天文站,借助月球几乎没有大气的便利条件,对太空和地球进行观测。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
  针对西方国家的猜疑,我国发言人指出:中固发射烧月“嫦娥一号”卫星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6.下列对“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有关情况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嫡娥一号”绕月卫星总重2350千克,本体尺寸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的。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对月定向工作。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C.“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要经过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三个程序的飞行,才能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D.“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是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参考答案】B(“大约需要1年多的时间”不合原文语意。原文明确指出:“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共约8~9天,在轨运行寿命超过1年”。)
  7.下列不属于“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的一项是
  A.获取月球表面三堆立体影豫。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
  B.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    量。
  C.分斩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备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D.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晨”的原则,与世界各圉开展航天合作交流。
  【参考答案】D(该项为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宗旨,不属于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恩的一硬是
  A.嫦娥一号是我围自主研制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强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的进步。
  B.嫦娥一号卫里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
  C.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了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参考答案】B(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不仅仅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还有其他部门参加,只不过该研究院是主体研究单位。)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取得圆成功。
  B.如果绕月飞行工程二期计划能够成功,那么中国人就可以舞赴火星上去探测了。
  C.目前卫星设计飞行速度为每秒十几千米。这一速度尚不能满足“嫦娥一号”变轨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
  D.嫦娥一号进行4次地球轨道上的变轨和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才能成功绕月探测飞行。
  【参考答案】D(A项推理条件不充分。星箭分离后,卫星只是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只是绕月飞行成功的第一步,还谈不上圆满。B项曲解原文语意。原文说“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显然,原文是指“月球车计划”修改后应用到火星探测领域中。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目前的每秒十几千米的飞行速度影响“嫦娥一号”卫星变轨。)
  三、(湖北省黄石市2008年高考模拟考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2 分,每小题3分)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这次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灾害重4个特点。
  这次我国部分地区遭受的异常天气灾害,直接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冷一热一湿”。而“拉尼娜”则是与此相关的深层原因。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2007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并持续至今,形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使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位置较常年偏东,这样就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这是其一。其二,一般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有东、中、西三条路径。今年1月份的寒潮主要是从西部侵入我国的。今年冬季,在乌拉尔山地区有一个高压脊,导致这股寒流先入新疆,再沿河西走廊一路往东南方向而来,影响范围极大。其三,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比较活跃,有利于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而来的暖湿气流到达我国南方地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降水、降雪都是发生在冷暖气流交汇的地方,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水汽与西北路径侵袭我国的冷空气先后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交汇,产生了严重的强降雪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