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280字。
《社戏》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可以品析的地方很多,但是作为教材的课堂教学处理,可以抓住其三大亮点来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即要抓住其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优美的景物描写的要旨生发开去。因此本篇教学的创意之处在于对教材三大板块的处理。
教学步骤:
导入:《社戏》是一曲对故乡之美的颂歌。鲁迅所描绘的平桥村,类似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都是作者理想之寄托。童年──对每个成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地消逝了。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出它的美感来。
第一板块:整体感知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一)速度课文,划出课文情节的发展线索图:
随母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二)概述文意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课文记叙了“我”在平桥村与农家少年一起看戏的一次经历。
(三)浅谈详略
本文内容丰富,用笔浓淡疏密,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本文的详略安排甚具匠心。
(四)按照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在每个情节中发生的主要内容,如:“夏间,‘我’随母亲去到一个离海边不远的小村庄——平桥村小住几日,那儿真是‘我’儿时的一片乐土!”
第二板块:品读人物个性,赏析细节描写
本篇小说的第二大亮点就在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设置讨论,写出人物评析小议,并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人物性格的描写文段加以说明。
例如: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等等。
学生寻找发言。
综合练习填空:
“我”看不成戏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 “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重,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