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830字。
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习绘画,常有人问:“如何才能画好一幅画?”《绘画入门问答》作为经典入门手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答了初学者的核心困惑,其关键可总结为“夯实造型基础,培养观察习惯”。
问一:初学绘画,怎样才能画出一幅完整的作品?
答:若从简单的静物或风景入手,掌握基本的造型方法,认真观察对象,循序渐进地练习,断无画不好之理。
问二:什么是基本的造型方法?
答:首先是“观察比例”,比如画一个苹果,要先看它整体与局部(比如柄与果身)的比例,再看局部之间的比例(比如柄粗细与苹果直径);其次是“概括轮廓”,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概括物体的大致外形,再逐步细化;最后是“表现明暗”,通过区分亮部、暗部与投影,让画面有立体感。这三步是画好一幅画的基础。
问三:为什么强调从简单对象入手?有人想一开始就画人物肖像,可行吗?
答:人物肖像的结构(如五官比例、骨骼肌肉)和光影变化比静物复杂得多。若没有画过简单的球体、立方体(静物基础),直接画人物面部,很容易把五官比例画错(比如眼睛间距过大、鼻子位置偏移),或者把面部光影画得混乱。就像学走路要先站稳,再学跑步,绘画也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练习。
问四:观察比例具体该怎么做?
答:观察时要“整体——局部——整体”循环。比如画一组水果,先看整组水果在画面中的占比(整体),再比较单个水果之间的大小关系(局部),最后回到整体检查协调性。可以用“铅笔测量法”——伸直手臂,用铅笔比量物体的高度与宽度,辅助判断比例是否准确。
问五:概括轮廓有什么作用?一定要用几何形状吗?
答:概括轮廓是为了抓住物体的主要外形特征,避免一开始就被细节干扰。比如画一个陶罐,先看出它整体是圆柱体,口部是圆形,底部是略扁的圆形,再用线条勾勒大致轮廓,后续再添加把手、花纹等细节。用几何形状概括是常见且有效的方法,当然熟练后也可直接用流畅线条概括,但初学者建议从几何形状入手。
问六:表现明暗为什么要区分亮部、暗部与投影?
答:光照射到物体上,必然产生受光(亮部)、背光(暗部)和投影。区分这三者能让画面有空间感与真实感。比如画一个放在桌子上的球体,亮部是受光面,暗部是背光面,投影是球体遮挡光线后在桌面形成的阴影。若忽略投影,球体就像悬浮在空中;若暗部与投影混淆,画面会显得平面化。
问七:除了造型方法和观察,还有哪些重要的入门要点?
答:还有三点不可忽视:一是“构图的平衡”(画面元素分布合理,不头重脚轻);二是“色彩的搭配”(若用水彩或油画,需注意颜色冷暖对比);三是“修改的勇气”(画错不要怕,及时调整比硬画到底更重要)。三者缺一,都可能让画作效果大打折扣。
(摘编自《从〈绘画入门问答〉到艺术表达:从技术到审美的升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绘画的复杂程度来看,如果不从简单的球体、立方体这些静物基础入手进行练习,人物肖像画这类复杂的创作就难以成功。
B.回答者在解释“基本的造型方法”的内涵时,把对“观察比例”的要求置于首要地位,突出了它在绘画造型中的决定性作用。
C.材料一对色彩搭配“只用单一颜色”会乏味的回答,在材料二“不接触色彩,便无法体会色彩对情绪的影响”得到充分印证。
D.尽管《绘画入门问答》能为初学者提供清晰的入门路径,但如果不注重“审美表达”与“情感传递”,就很难成为“绘画创作者”。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为全文定调,然后以问答体形式层层递进阐明事理;材料二开篇以“尽管…但…”转折句提出了与材料一对立的论述。
B.材料一说理善用“头重脚轻”与“生动平衡”这类对比修辞以及“学走路”“站稳再跑步”这类生活化的类比,使抽象技法具象可感。
C.问十一以“三者环环相扣”收束,将造型方法、观察习惯、构图色彩修改三者升华为有机整体,呼应开篇核心,形成“总——分——总”结构。
D.材料二以“画一片风景……”的典型场景,批判“画得像”与“画得有情感”的割裂,引出“绘画是表达对世界的理解”的核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 ① 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 ② 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作品的感情,不管是用什么手段表现的,只要传达出来了,就是好的。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 ③ 的表达。如果创作只会用程式的笔墨来套画,那么就会得不到发展。(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4.有人认为应该把材料一“问三”提到“问二”的位置,这样内容衔接和行文逻辑才能更合理,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5.著名绘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说“为技法而技法的人,最终不会真正创作!技法就像筷子——能夹菜才是好筷子”请你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唤车
汪曾祺
朋友送我到门口,我们的话也说完了。“好,再见”,“再见”,他转身走进了门,大概他一时想着一件什么事,于是我的一切已完全从他思想里让出一个地位,直到他碰上另一个熟人,因为说起某人今天来过时,才又于顷刻之间想起我的过访。我现刻已在门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