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4100字。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浅靿的胶靴),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得像。我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差堪自慰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
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汪曾祺《人间有味:马铃薯》
注:汪曾祺曾在地方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给农科所画过《中国马铃薯图谱》。
材料二:
人们爱花,一般视赏花为雅事,但汪老的这马铃薯花,却因马铃薯的蔬菜身份,多了一种烟火气里的可爱。由此及彼,放下马铃薯花,脑海里突然盛开了许许多多关于花的见闻、轶事。猛地发现,国人是太爱花了,而且这份爱已深深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
我早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筒子楼里,简陋的楼道却让邻居章姐硬是养出一道赏心悦目的花的长廊。她每天用沤过的淘米水浇花,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更让人叫绝的,是冬天
——余同友《人民日报??文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到露水很重的马铃薯地里,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然后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来对着它画,感觉画马铃薯花是不难的。
B.马铃薯花有白的,浅紫的,当中有一个黄心。叶子并不复杂:有的圆一点,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浅一点,但都是奇数羽状复叶。
C.作者回忆,“麻土豆”的马铃薯花,不同于常见马铃薯的花没有香味,却是香的。这让当时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研究人员们感到惊讶。
D.无论是可以当一顿饭的“男爵”薯块,还是黄如蒸栗,味如蒸栗的“紫土豆”,它们都是作者钟爱的品类,但还是没搞懂其不在全国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记录作者在沽源画马铃薯花、马铃薯的过程中,提到了读书、吃土豆等经历,增加了说明的通识性、趣味性。
B.材料一在记录画薯块时,生动细致地呈现了吃各种薯块的体验经历,并列出了“男爵”“紫土豆”等经典类型,让人印象深刻。
C.材料二作者从大众赏花心理出发,分析汪老画花多了“烟火气里的可爱”,并从赏“花的见闻与轶事”中,得出“国人爱花已融入普通生活中”。
D.材料二作者在回忆邻居章姐养“仿水仙”的“美好”经历时,想起《浮生六记》中芸娘用小纱囊装茶,拿荷花花心熏制,折射出大众赏花融入市井生活的审美倾向。
3.下列对引用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作者引用当年写过长诗中的句子,说明虽然画画不是他的专长,但是因“工作需要”,也起了一定作用,足以用来自我安慰。
B.“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意在突出人和花的密切关系,即“花不必求富贵,也不必求珍稀,他们是我们的亲密邻居”,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期间,与黄白野菊就是如此。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引用诗文揭示有了精神和情感的投射后,欣赏花实质在欣赏一种精神,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表现力。
D.“周末相约去踏春寻梅可好”,作者引用在微信群呼唤伙伴周末去徽州卖花渔村寻梅的话,论证了“烟火气里的花香,连接着日常与诗意”的观点,具有可信度,增强了说服力。
4.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马铃薯融入人们生活的?(4分)
5.如何理解“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请试举生活中的一例具体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