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6届高三11月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60字。
浙江省绍兴市2026届高三11月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非农时代”的稻田
一、引言:田的含义
约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极其有限的耕地,无比稠密的人口,使庄稼和农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被寄予复杂的情感。既有 ▲ 的劳碌与艰辛,又有 ▲ 的怡然与悠闲;既有 ▲ 的感慨和悲悯,又有 ▲ 的浪漫和挥洒。千百年来,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养育着百分之十的士大夫和他们的侍从。当农田和庄稼因为耕种者生存的需要而存在时,它所唤起的是艰辛和卑微的关联情感,于是,离开它、背弃它便是世代中国人的普遍价值取向,唯有那少数通过科举而衣锦还乡的幸运者,或者那些春风得意的文人雅士,才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庄稼和田园,并象征性地把它们引入城市园林,如《红楼梦》贾府的“稻香村”。然而即便是“稻香村”也仅仅是数楹茅屋、两溜青篱、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的娇揉造作的园林而已,难怪贾宝玉批其“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田园之大美被湮没在农人的辛酸和士大夫的娇情中。
21世纪是一个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田园的时代,在这个举国“农转非”的年代里,13亿的人口中每年有1%的人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大量的农田被城市建设和各种形式的园区所侵占,从1998年到2003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2亿亩,粮食的总产量减少1600亿斤。其中各类大学城对农田的侵占非常可观,截至2003年12月的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它们小则几平方公里,大则几十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新增人口 1000多万,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每年需要增加粮食消费量46亿多公斤,土地的挥霍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我们看到多少崭新的校舍在原有的高产农田中拔地而起,鲜花和修剪整齐的草坪替代了稻作和麦苗,宽广的马路和光洁的广场铺装替代了田埂水渠。在这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快速的土地和人口的“非农化”过程中,我们不但抛弃了农人对土地的珍惜情结,甚至连士大夫对田园的审美意识也没有,有的只是暴发户式的挥霍和铺张。
在这样的时代和认识背景下,我们设计了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景观。本文介绍的设计是位于校园西南角的稻田景观区域,占地约3公顷。
二、挑战、机遇和对策
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1.场地原属高产农田,是东北稻的种植地,土地肥沃,水源丰沛。这一场地特征在现场踏勘时便给设计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场地因建筑施工而面目全非,但茂盛生长的稗草、水蓼等乡土物种,仍然能告诉设计者这里所适宜的植被。
2.时间紧迫:校方希望最短时间内形成新校园的景观效果,以迎接当年9月新生入学。
3.资金有限:校园基建预算基本只能满足校舍建设,很难有资金用于环境建设。
4.特色要求:新校园需要有独特的个性,而景观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些机遇和挑战,注定了稻田将是一个最合适的景观战略。因为:
第一,稻田最适宜于本地生长,而且,东北稻有 150~200天的生长期,因此,有较长的观赏期。
第二,稻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比传统校园的花草管理还要简单,几个普通农民就能很好完成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但如此,还可以有收入。
第三,见效快,几个月内就可以形成有着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观。
第四,有特色,符合场地特点,可以形成独特的稻田校园。
第五,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义。经过三年的春种秋收,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已经围绕校园稻田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中国农耕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在师生的劳动参与和季节变换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校园的插秋节、收割节、接待中学生参观稻田等等,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校园稻田还被沈阳国际园艺博览会作为博览园的一个部分。
第六,“建院金米”。年产近万斤的稻米收获,被包装成学校的纪念品,深受国内外嘉宾的喜爱。袁隆平院士为之题词“校园飘稻香,育米如育人”,这可谓意味深长。
在此稻田校园的对策下,如何使稻田既能满足一个现代化校园的功能,又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为“后农业”时代的稻田景观,具有审美启智、休闲读书等功能,则是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
三、设计特点
1.大田稻作基底上的读书台:在大面积均质的稻田中,便捷的步道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形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庭荫树和一圈座凳,它们是自习读书和感情交流的场所。
2.便捷的路网体系:遵从两点一线的最近距离法则,用直线道路连接宿舍、食堂、教室和实验室,形成穿越于稻田的便捷路网。挺拔的杨树夹道排列,强化了稻田的简洁、明快气氛;三米宽的水泥路面中央,留出宽20公分的种植带,专门让乡土野草在这里生长;座椅散布在路旁的林荫下。
3.强调景观的动态过程:从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割,到冬天收割完留在田里的稻禾斑块及稻茬,以及晾晒在田间地头的稻穗垛子,都被作为设计的内容。
4.可参与性:校园稻田是学校师生参与劳动而共同创造的景观,参与过程本身成为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参与,校园景观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四、结语
……
(摘编自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本文是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简介。)
1.下列四句古诗按序填入第一段空格内,正确的一项是()(3分)
【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乙】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窖水光
【丙】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丁】霜浓手龟坼,日永身罄折
A. 【甲】【乙】【丁】【丙】 B. 【丁】【丙】【甲】【乙】
C. 【丁】【乙】【甲】【丙】 D. 【甲】【丙】【丁】【乙】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开农田”“背弃农田”作为世代中国人的普遍价值取向,源于农耕者生存层面的现实压力和与之相关的艰辛卑微。
B.古代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士大夫常以审美的态度观照田园,当代身处“非农化”进程中的人们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审美。
C.本设计立足举国“农转非”但需重新审视农田的时代背景,也立足珍惜土地和继承现代城市园艺审美标准的认识背景。
D.本设计的亮点在于充分考虑了实用和便捷,并且突出了景观的空间审美,由此将稻田春夏秋冬的动态变化纳入设计。
3.下列文字是本文第四部分“结语”。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词句,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 ① 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耕读”教育等功能。中国的耕读传统在这里被赋予全新的内容,中国的农业文化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不同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矫揉造作的田园意境,在这里,稻作大田本身作为审美和实用的对象,是一种对于 ② 危机和 ③ 危机的鲜明态度,当然也不乏新的、寻常景观的诗意。
4.相比“稻田校园”景观,《红楼梦》中的“稻香村”的矫揉造作体现在哪里?请依据原文内容简析。(4分)
5.下面是S市江滨某景观项目介绍,结合文中的设计理念简评其特色。(6分)
(公园)原为地势低洼、易受内涝的养鱼塘,设计团队未采用传统的工程渠化方式,而是通过塑造“岛屿+池塘”的地形,种植大量适应水生环境的杉林,成功将这片洼地转化为兼具雨水调蓄、水质净化与生物栖息功能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雨季时,公园可蓄滞大量雨水,有效缓解周边区域的内涝压力;平日则成为市民休闲游憩、亲近自然的美丽景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汪洋里的一只羊(节选)
耿立
“南海一号”沉船如同南宋的“时间胶囊”,当十八万件文物重见天日时,我盯着展柜里那堆羊、鸡、鹅、猪、牛的骨骼。八百年前,它们随福船殉海,如今以灰白的形态诉说着一场未竟的航程。
泉州港。威腥的海风裹着特有的烟火气,一只小羊被关在竹笼里咩咩直叫。
彼时,泉州港作为东方第一大港,千帆竞发,商贸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