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738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有机体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内部的能够自我更新的能力,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健康水平。
有两种有机体,其新陈代谢的过程受制于人类的干预和控制。一种是人自身(医疗和公共卫生),另一种是土地(农业和保护主义)。目前人类在控制土地健康方面的努力还不很成功。不过人们已经懂得,当土壤失去了肥料,或被冲刷的速度快于其形成的速度,以及水系出现了不正常的泛滥和短缺时,土地就有病了。
其他的混乱则是如事实本身一样为人们所知的,但却尚未当成是土地生病的症状。一些植物和动物,没有明显的原因就消失了,尽管已经尽力保护它们;其他东西,如害虫的入侵,尽管在极力控制它们。这些现象,在缺乏简单明了的解释的情况下,必须被看成是土地生物机体生病的症状。但是,这两种病症发生得太频繁,以致常常被当作正常变化的事件来考虑了。
思考这些土地问题上的状况,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对待它们的看法仍然是片面的、自以为是的。所以,一旦土壤失去了肥料,我们便浇上肥料,或者顶多改变在它上面所种植和养殖的植物和动物,而不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正是在它上面的动植物首先造成了土壤。就土壤的保养来说,它们也可能同样重要。我们不曾想过,这种未曾预料的相互依赖的链条,在自然中可能是极其广泛的。当草原犬鼠、黄鼠或老鼠增殖到有害的程度时,我们便会毒死它们,可我们没有看到隐藏在这些动物之后的蜕变原因。我们总是认为,动物的各种麻烦必然是由动物引起的。最近的科学上的证据说明,一个植物共同体的混乱正是啮齿动物侵袭的真正所在。但是,几乎还没有人沿着这条线索进行探索。
很多保护主义的处理方式也是很肤浅的。保护区和养殖场维持着猎物和鱼的供应,但解释不了这些供给不能使自己维持下去的原因。
总之,这些迹象的倾向说明,在土地上,正如在人体上,病症可能发生在某个器官,而原因却在另一个上。我们现在称作保护主义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起着局部的镇痛作用。它们是必要的,但不能将它们与治愈混淆起来。土地医疗艺术正在生气勃勃地实践着,但是,土地卫生科学也应当诞生了。
一种土地卫生科学首先需要的是基本的常规数据,一幅说明健康的土地如何像一个生物体一样维持着它自己的图画。我们有两个可用的范例。
一个范例来自土地生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持正常的地方,尽管这个地方在很多世纪以前已有人居住了。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地方:东北欧。它是不可能不吸引我们去研究它的。
另一个范例,也是最为完美的范例,就是荒野。古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证据,说明荒野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自我保养着,它所拥有的物种,很少有丧失,它们也不会失去控制,天气和水建造土壤的速度和土壤流失的速度一样快,或许还更快些。因此,荒野作为一个土地卫生研究实验室,是具有无法预料的重要性的。
人们不可能在亚马逊研究蒙大拿的生理学。每个生物种群的活动范围都需要它自己的荒野来进行使用过和未使用的土地之间的比较研究。当然,要抢救比一个荒野失衡体系更多的东西,是太晚了,而且,这些残留的区域都太小,以致不能保留希望它们所能有的常规数据。即便是国家公园,它们的规模每个都在一百万英亩,也仍然不够去保留天然的食肉动物,不能排斥由家畜所带来的动物疾病。所以,黄石公园已经失去了它的狼和美洲狮。结果,驼鹿正在毁灭着这个地区的植物区系,尤其是在冬季的草地上。同时,灰熊和加拿大盘羊也在减少,后者是因疾病而造成的。
托格瑞狄克①也只用几英亩荒野就发现,为什么生长在使用过的田野里的松树,从来达不到长在未清理过的森林土壤中的松树那样大,也不如后者经得起风吹。在后一种情况下,其根部是沿着旧根生长的通道在生长,因此扎得较深。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确实不知道,需要有怎样良好的行动,才能指望得到健康的土地,除非我们有一片荒野来与有病的土地作比较。因此,大多数早期在西南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土地的新陈代谢过程,均受制于人类的干预和控制,但目前人类在对土地健康方面的控制还未取得成效。
B.土壤失去肥料、水流意外泛滥都是土地生病的原因,但因为这些状况出现过于频繁,所以常被人类当作正常变化的事件。
C.荒野比人类种过的农田更健康,这可以从托格瑞狄克发现荒野中的松树比长在使用过的田野里的松树更经得起风吹得到验证。
D.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证明人类的行动对健康土地带来的只能是严重的破坏,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尽量控制人类的行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人类对土地已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但由于对土地问题的认识浅薄,目前对土地的保护工作还停留在表层阶段。
B.“我们不曾想过”“我们总是认为”等表述,在客观论述中融入了对人类认知局限的反思,也为文章增添了人文色彩。
C.荒野作为为土地健康研究提供的比较对象,为人类了解使用过的土地和尚未使用的土地的功能区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D.一个荒野要保留足够健康的动植物,才能保留荒野研究需要拥有的常规数据,而作者认为荒野抢救工作为时已晚。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土地如同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当我们谈及土地生病的症状时,除了土壤失去肥料、水系异常外,还有诸如部分动植物莫名消失、① 等情况。在对待土地问题上,人类常表现出片面性,往往只注重当下的现象,如土壤肥料的补充、动植物种类的改变,却忽略了② 。而对于土地健康的维护,荒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荒野就像一个天然的实验室,为我们提供了健康土地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对荒野的研究,了解土地在自然状态下是如何自我维持的,进而明白③ ,以更好地实现土地的健康保养。
4.作者阐述人类对土地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的观点令人信服,这种论证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5.《〈老子〉四章》中认为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斌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对贾老师说:“我想告假,家去看看。”
贾老师问:“回去干什么?”
江涛说:“运涛跑了。”
听得说,贾老师缄默着,抬起头来,转着眼睛想了一下,几个手指头在桌子上敲着。问:“他已经走了?”
江涛说:“唔!”看样子,贾老师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他想:也许会知道。江涛知道运涛常到这里来。因为心急,也没深问,就回家了。
……



